Array ( [id] => 631943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解码乡村振兴堰河实践——关于总结推广堰河经验的调研报告 [editor] => 汪锐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8-22 10:51:06 [published] => 2025-05-20 10:51:14 [modified] => 2025-08-22 10:51:33 [digg] => 5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286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解码乡村振兴堰河实践

——关于总结推广堰河经验的调研报告

襄阳市委政研室理论学习中心组

谷城县堰河村是地少山多的山村,无区位交通优势、无矿产特色资源,通过党建引领,深入推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乡村”建设,探索出乡村振兴科学路径,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益示范。为解码乡村振兴堰河实践,我们按照能学可复制、好学易推广的原则,总结提炼堰河经验,形成报告如下。

堰河村位于鄂西北山区,版图面积16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303户、1050人,地少山多、交通闭塞、资源匮乏。30多年来,该村坚持“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发旅游财”,蹚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发展的强村富民之路,实现了从贫困落后村到美丽富强村的华丽蝶变,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19项国家级荣誉。

堰河经验是可复制、好学习、易推广的实践探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一是选准发展路子、实施滚动发展,做到走小步、不停步;二是整合村庄资产、完善联结机制,实现集体强、村民富;三是身边小事破题、让人看到变化,推动“局外人”变“局中人”;四是坚持干部带头、发扬优良作风,做到人心齐、泰山移。

要精准掌握堰河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成功之道和蕴含的科学理念、思路方法,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结合实际做好消化、深化、转化文章,重点在五个方面下功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为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活力。闵洪艳式的“头雁”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多年探索、培养、历练出来的。要在“头雁”选育上下功夫。按照头脑清、肩膀硬、步子稳、腰板正等要求,从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返乡能人、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中培养选拔有情怀、能坚守的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制定出台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红色头雁”选育管用典型引路、村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和村干部报酬保障等政策制度,常态化开展培训学习、经验交流、实践锻炼,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长见识、强本领、增干劲,力争培育一批闵洪艳式乡村振兴“领头雁”。要在“两委”班子建设上下功夫。持续优化村“两委”班子成员学历、年龄结构,选拔培养一批讲政治、思想好、善开拓、办法多的优秀党员干部,解决村级党组织后继乏人问题;常态长效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完善村干部管理、待遇和考评等机制,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加强和稳定村干部队伍。要在凝聚合力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投,推动人才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推动先进村引领带动周边村抱团发展、合作共赢。

二是突出规划先行,绘好乡村振兴蓝图。当前,村庄发展谋划的速度追赶不上建设的速度,必须适应新形势,更广泛凝聚智慧,更系统制定规划。要加强规划统筹。增强村党组织书记规划意识,吸收“泥瓦匠”“土专家”“新乡贤”等乡村人才参与村庄规划,把群众的期盼、大家的智慧融入发展蓝图,做到接地气、可实施、能见效。要注重精准施策。分类编制特色彰显、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做到分步化实施、项目化建设、连片化打造、全民化参与,防止盲目追求规划全覆盖,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要保留乡村本色。坚持“原真性保护、原特色利用、原居式开发、原村庄提升”,结合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习惯、农村人文风尚,注重平原、丘陵、山区乡村的差异性,更好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凸显乡村风情、留住乡村记忆。

三是突出产业主导,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乡村产业振兴关键在特色、出路在绿色、重点在质效。要激发产业活力。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持续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提高主导产业的特色化发展水平、规模化生产效益。推动链式发展,制定贯通生产、加工、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的产业发展路线,持之以恒强链、补链、延链,稳步推进全产业链提能增效。要提升产业效益。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贯穿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各环节,培育电子商务、养生养老、文化创意、运动健康、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串点成线连片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一批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有说头、有买头的精品村。要加强产业协作。按照地域相邻、条件相似、产业相近原则,整合弱村产业扶持资金,投向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强村,建立“基地建在强村、分红流向弱村”的互建互惠机制,实现抱团取暖、优势互补。

四是突出市场带动,形成长效增收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不仅要做大蛋糕,也需要分好蛋糕,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要完善组织架构。建立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合作社理事长“一肩挑”,把合作社作为开展各类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坚持村集体成员参与市场化运营,实现村社一体、共同发展。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清理整合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合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推广“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拓宽分红、工资、经营性收入等增收渠道,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将投入乡村振兴领域的各类财政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村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按股份获得收益,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要健全运营模式。深入践行“统分结合”经营理念,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制定产业发展目标,规范服务标准及经营行为,防止恶性竞争;鼓励农户发挥特长自由选择经营项目,防止千篇一律、一哄而上。

五是突出治理高效,共建共享美好生活。推进乡村振兴,群众乐意才能顺利、群众支持才有力量。要坚持小口切入。发动农户从投入低、见效快的小事做起,从房前屋后人居环境整治着手,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抓好环境整治、生态修复、设施配套、文明创建等工作,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小而美的变化,增强发展信心。要鼓励全民参与。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始终与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搭建群众议事平台、提供干事创业条件,引领带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优化村规民约,加强评先表优,增强村民荣誉感、责任感,激发村民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要推动基层减负。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健全基层权责清单,赋予基层干部与其服务范围相匹配的职权,破解“小马拉大车”等问题,让基层干部有力做事、有人做事、有权做事、有心做事。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汪锐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506/b7a1c2944002d38750c513cc815b2a0a.jpg [id] => 3593865 [ratio] => 0.57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31943.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31943.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1]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506/b7a1c2944002d38750c513cc815b2a0a.jpg [id] => 3593865 [ratio] => 0.57 ) ) [oldpv] => 2 [all_pv] => 0 ) 1

解码乡村振兴堰河实践——关于总结推广堰河经验的调研报告

©原创   2025-05-20 10:51  

解码乡村振兴堰河实践

——关于总结推广堰河经验的调研报告

襄阳市委政研室理论学习中心组

谷城县堰河村是地少山多的山村,无区位交通优势、无矿产特色资源,通过党建引领,深入推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乡村”建设,探索出乡村振兴科学路径,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益示范。为解码乡村振兴堰河实践,我们按照能学可复制、好学易推广的原则,总结提炼堰河经验,形成报告如下。

堰河村位于鄂西北山区,版图面积16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303户、1050人,地少山多、交通闭塞、资源匮乏。30多年来,该村坚持“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发旅游财”,蹚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发展的强村富民之路,实现了从贫困落后村到美丽富强村的华丽蝶变,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19项国家级荣誉。

堰河经验是可复制、好学习、易推广的实践探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一是选准发展路子、实施滚动发展,做到走小步、不停步;二是整合村庄资产、完善联结机制,实现集体强、村民富;三是身边小事破题、让人看到变化,推动“局外人”变“局中人”;四是坚持干部带头、发扬优良作风,做到人心齐、泰山移。

要精准掌握堰河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成功之道和蕴含的科学理念、思路方法,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结合实际做好消化、深化、转化文章,重点在五个方面下功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为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活力。闵洪艳式的“头雁”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多年探索、培养、历练出来的。要在“头雁”选育上下功夫。按照头脑清、肩膀硬、步子稳、腰板正等要求,从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返乡能人、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中培养选拔有情怀、能坚守的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制定出台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红色头雁”选育管用典型引路、村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和村干部报酬保障等政策制度,常态化开展培训学习、经验交流、实践锻炼,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长见识、强本领、增干劲,力争培育一批闵洪艳式乡村振兴“领头雁”。要在“两委”班子建设上下功夫。持续优化村“两委”班子成员学历、年龄结构,选拔培养一批讲政治、思想好、善开拓、办法多的优秀党员干部,解决村级党组织后继乏人问题;常态长效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完善村干部管理、待遇和考评等机制,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加强和稳定村干部队伍。要在凝聚合力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投,推动人才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推动先进村引领带动周边村抱团发展、合作共赢。

二是突出规划先行,绘好乡村振兴蓝图。当前,村庄发展谋划的速度追赶不上建设的速度,必须适应新形势,更广泛凝聚智慧,更系统制定规划。要加强规划统筹。增强村党组织书记规划意识,吸收“泥瓦匠”“土专家”“新乡贤”等乡村人才参与村庄规划,把群众的期盼、大家的智慧融入发展蓝图,做到接地气、可实施、能见效。要注重精准施策。分类编制特色彰显、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做到分步化实施、项目化建设、连片化打造、全民化参与,防止盲目追求规划全覆盖,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要保留乡村本色。坚持“原真性保护、原特色利用、原居式开发、原村庄提升”,结合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习惯、农村人文风尚,注重平原、丘陵、山区乡村的差异性,更好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凸显乡村风情、留住乡村记忆。

三是突出产业主导,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乡村产业振兴关键在特色、出路在绿色、重点在质效。要激发产业活力。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持续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提高主导产业的特色化发展水平、规模化生产效益。推动链式发展,制定贯通生产、加工、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的产业发展路线,持之以恒强链、补链、延链,稳步推进全产业链提能增效。要提升产业效益。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贯穿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各环节,培育电子商务、养生养老、文化创意、运动健康、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串点成线连片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一批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有说头、有买头的精品村。要加强产业协作。按照地域相邻、条件相似、产业相近原则,整合弱村产业扶持资金,投向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强村,建立“基地建在强村、分红流向弱村”的互建互惠机制,实现抱团取暖、优势互补。

四是突出市场带动,形成长效增收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不仅要做大蛋糕,也需要分好蛋糕,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要完善组织架构。建立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合作社理事长“一肩挑”,把合作社作为开展各类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坚持村集体成员参与市场化运营,实现村社一体、共同发展。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清理整合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合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推广“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拓宽分红、工资、经营性收入等增收渠道,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将投入乡村振兴领域的各类财政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村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按股份获得收益,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要健全运营模式。深入践行“统分结合”经营理念,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制定产业发展目标,规范服务标准及经营行为,防止恶性竞争;鼓励农户发挥特长自由选择经营项目,防止千篇一律、一哄而上。

五是突出治理高效,共建共享美好生活。推进乡村振兴,群众乐意才能顺利、群众支持才有力量。要坚持小口切入。发动农户从投入低、见效快的小事做起,从房前屋后人居环境整治着手,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抓好环境整治、生态修复、设施配套、文明创建等工作,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小而美的变化,增强发展信心。要鼓励全民参与。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始终与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搭建群众议事平台、提供干事创业条件,引领带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优化村规民约,加强评先表优,增强村民荣誉感、责任感,激发村民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要推动基层减负。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健全基层权责清单,赋予基层干部与其服务范围相匹配的职权,破解“小马拉大车”等问题,让基层干部有力做事、有人做事、有权做事、有心做事。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汪锐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