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631225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仅退款”新骗术:AI造假成“薅羊毛”利器 [editor] => 马凤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8-19 09:15:26 [published] => 2025-08-19 09:15:26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0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0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971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AI造假新骗术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近日,有电商平台商家在社交媒体上反映,个别消费者利用AI工具生成虚假的商品瑕疵图片,要求商家“仅退款”。“还好截屏快,AI的水印还没去掉就水灵灵地发过来了。”电商客服可可(化名)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工作遭遇。

2025年6月25日,网友在社交媒体分享收到的售后图片。(图片来源:网络)这类情况并非个例。许多商家也遇到类似问题,消费者提供的视频上突然出现两只“右手”;水果上出现明显伪造的霉斑……有商家坦言:“有的AI生成图片非常逼真,常常难以辨别真假。”而一旦退款赔付完成,商家通常无法再申诉。

1

有什么影响?

艾媒咨询首席执行官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仅退款”本应作为正当维权渠道的机制,被个别人视作“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机会。一旦这类将AI用于恶意“仅退款”的行为得不到及时遏制,不仅会破坏平台交易的公平性,还容易在群体中形成从众效应。

这种行为对消费者而言也没有任何好处,商家在应对这些行为时,必然会将额外的风险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和品质上。表面上看似‘聪明’的做法,实际上可能导致消费者权益的受损。”张毅补充。

2025年6月,网友在社交媒体分享收到的售后图片。(图片来源:网络)

张毅说:“这种行为增加了商家的审核和经营成本,许多商家只好选择直接退货或赔付,而举证维权的难度也随之加大。长期来看,这将影响平台的管理成本、运营成本以及信用机制。对电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构成挑战。”

2

如何解决?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已就AI滥用现象出台了相关办法。3月,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标识办法》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隐匿本办法规定的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不得为他人实施上述恶意行为提供工具或者服务,不得通过不正当标识手段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4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平台既具备技术能力,也应承担机制建设、规则制定、审核与提醒等责任。要强化技术防控能力,建立智能识别系统,实施内容标注制度,并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张毅表示,同时,各大电商平台应打破壁垒,跨平台共享欺诈案例数据和模型,建立联合防控机制,以应对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型风险,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治理模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部分消费者利用AI生成虚假商品瑕疵图,要求仅退款,影响商家权益和电商公平。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8/e727c0bba5f264d4602dca18d8cb6071.png [id] => 3644379 [ratio] => 0.75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31225.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31225.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央视新闻客户端 ) [2] => Array ( [0] => AI造假 [1] => 仅退款 [2] => 薅羊毛 [3] => 电商平台 [4] => 消费者权益 ) [1]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8/e727c0bba5f264d4602dca18d8cb6071.png [id] => 3644379 [ratio] => 0.75 ) ) [oldpv] => 0 [all_pv] => 0 ) 1

“仅退款”新骗术:AI造假成“薅羊毛”利器

2025-08-19 09:15   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有电商平台商家在社交媒体上反映,个别消费者利用AI工具生成虚假的商品瑕疵图片,要求商家“仅退款”。“还好截屏快,AI的水印还没去掉就水灵灵地发过来了。”电商客服可可(化名)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工作遭遇。

2025年6月25日,网友在社交媒体分享收到的售后图片。(图片来源:网络)这类情况并非个例。许多商家也遇到类似问题,消费者提供的视频上突然出现两只“右手”;水果上出现明显伪造的霉斑……有商家坦言:“有的AI生成图片非常逼真,常常难以辨别真假。”而一旦退款赔付完成,商家通常无法再申诉。

1

有什么影响?

艾媒咨询首席执行官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仅退款”本应作为正当维权渠道的机制,被个别人视作“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机会。一旦这类将AI用于恶意“仅退款”的行为得不到及时遏制,不仅会破坏平台交易的公平性,还容易在群体中形成从众效应。

这种行为对消费者而言也没有任何好处,商家在应对这些行为时,必然会将额外的风险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和品质上。表面上看似‘聪明’的做法,实际上可能导致消费者权益的受损。”张毅补充。

2025年6月,网友在社交媒体分享收到的售后图片。(图片来源:网络)

张毅说:“这种行为增加了商家的审核和经营成本,许多商家只好选择直接退货或赔付,而举证维权的难度也随之加大。长期来看,这将影响平台的管理成本、运营成本以及信用机制。对电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构成挑战。”

2

如何解决?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已就AI滥用现象出台了相关办法。3月,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标识办法》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隐匿本办法规定的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不得为他人实施上述恶意行为提供工具或者服务,不得通过不正当标识手段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4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平台既具备技术能力,也应承担机制建设、规则制定、审核与提醒等责任。要强化技术防控能力,建立智能识别系统,实施内容标注制度,并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张毅表示,同时,各大电商平台应打破壁垒,跨平台共享欺诈案例数据和模型,建立联合防控机制,以应对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型风险,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治理模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