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624797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湖北疾控提示!无特效药,已进入高发期→ [editor] => 汪嘉丽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7-18 11:28:08 [published] => 2025-07-18 11:28:08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0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0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580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近日,湖北疾控发布健康提示,基孔肯雅热已进入高发季节,科学预防是关键。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自1952年该病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首次发现该病并确认病原体,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流动增加,我国南方地区也面临输入性病例风险。

2025 年全球范围内基孔肯雅热高发地区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科摩罗、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及法属留尼旺岛等,以及亚洲的东南亚地区国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法属留尼旺岛和马约特岛(非洲)报告了大量基孔肯雅热病例(留尼旺岛超过 39,000 例,马约特岛有 913 例)。

流行特征

0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

02、传播途径: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当蚊虫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再通过叮咬传播给健康人。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

03、潜伏期和传染期: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是1至12天,通常3~7天内出现症状。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具有传染性。

04、易感人群: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

· 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

· 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

· 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相似,易误诊。

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一周可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通常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幼儿和老年群体中。

和登革热如何鉴别?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由伊蚊传播,两病地区和季节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和季节消长密切相关,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初期都有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容易混淆。

不过,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抗原快检检测试剂,基层医疗机构在接诊以上临床症状及相关流行病史的患者时,若登革热抗原/核酸检测为阴性,应考虑基孔肯雅热的可能,及时采样开展核酸检测。

如何预防?

关键在防蚊灭蚊!

01、清除蚊虫滋生地:定期清理家中及周边积水容器(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瓶罐等)。水缸、储水池加盖,或投放灭蚊幼剂。疏通下水道、清理杂草落叶,避免积水滞留。

02、做好个人防护:安装纱窗纱门,睡觉使用蚊帐。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液。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清晨、黄昏)在树荫、草丛逗留。

(图片由AI生成)

03、早发现、早就医:若出现高热、关节痛等症状,且有蚊虫叮咬史或疫区旅居史,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确诊患者需避免被蚊虫叮咬,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温馨提示

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药和疫苗,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防蚊灭蚊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如近期曾前往国内外疫情流行区,请加强健康监测,出现异常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国内外疫情流行区旅居史。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来源:湖北疾控

编辑:汪嘉丽 | 校对:杜临雪

责编:梁龙 | 审核:曾春满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近日,湖北疾控发布健康提示,基孔肯雅热已进入高发季节,科学预防是关键。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7/e92a9c6ae81acdacf9a59903589779d0.jpg [id] => 3613870 [ratio] => 0.57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624797.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624797.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汪嘉丽 [author] => 汪嘉丽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507/e92a9c6ae81acdacf9a59903589779d0.jpg [id] => 3613870 [ratio] => 0.57 ) ) [oldpv] => 23 [all_pv] => 0 ) 1

湖北疾控提示!无特效药,已进入高发期→

2025-07-18 11:28   襄阳融媒体中心  

近日,湖北疾控发布健康提示,基孔肯雅热已进入高发季节,科学预防是关键。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自1952年该病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首次发现该病并确认病原体,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流动增加,我国南方地区也面临输入性病例风险。

2025 年全球范围内基孔肯雅热高发地区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科摩罗、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及法属留尼旺岛等,以及亚洲的东南亚地区国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法属留尼旺岛和马约特岛(非洲)报告了大量基孔肯雅热病例(留尼旺岛超过 39,000 例,马约特岛有 913 例)。

流行特征

0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

02、传播途径: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当蚊虫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再通过叮咬传播给健康人。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

03、潜伏期和传染期: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是1至12天,通常3~7天内出现症状。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具有传染性。

04、易感人群: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

· 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

· 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

· 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相似,易误诊。

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一周可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通常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幼儿和老年群体中。

和登革热如何鉴别?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由伊蚊传播,两病地区和季节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和季节消长密切相关,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初期都有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容易混淆。

不过,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抗原快检检测试剂,基层医疗机构在接诊以上临床症状及相关流行病史的患者时,若登革热抗原/核酸检测为阴性,应考虑基孔肯雅热的可能,及时采样开展核酸检测。

如何预防?

关键在防蚊灭蚊!

01、清除蚊虫滋生地:定期清理家中及周边积水容器(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瓶罐等)。水缸、储水池加盖,或投放灭蚊幼剂。疏通下水道、清理杂草落叶,避免积水滞留。

02、做好个人防护:安装纱窗纱门,睡觉使用蚊帐。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液。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清晨、黄昏)在树荫、草丛逗留。

(图片由AI生成)

03、早发现、早就医:若出现高热、关节痛等症状,且有蚊虫叮咬史或疫区旅居史,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确诊患者需避免被蚊虫叮咬,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温馨提示

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药和疫苗,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防蚊灭蚊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如近期曾前往国内外疫情流行区,请加强健康监测,出现异常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国内外疫情流行区旅居史。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来源:湖北疾控

编辑:汪嘉丽 | 校对:杜临雪

责编:梁龙 | 审核:曾春满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