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励志女孩“心月”的故事,感动了万千网友。去年,心月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襄阳五中,也为这个困于疾病与生计的家庭,照进了一束光。
7月15日,记者和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去家里探望了这个16岁的女孩,前一天刚从小姨家回来的她已无缝切换至“当家”模式,刚做完作业,便抄起扫帚,利落地打扫房间——门外热浪滚滚,暑气蒸腾,却掩不住女孩眼中清澈明亮的光。
心月的家在高新区刘集街道武坡社区,是典型的“因病致困”的缩影:母亲身体残疾,无法工作。12岁的弟弟刚小学毕业,尚需照看。全家的生计,压在父亲肩上,然而,父亲曾两次遭遇车祸,身体大不如前,却仍需每天骑半小时的电动车赶往东津世纪城,靠着当保安的微薄收入维系着一家人的生计。
采访过半,已至傍晚,换好保安服,父亲打响电动车准备出发,临走前,他特意从电动车篓里摸出一个最大的桃子塞到女儿手中:“天热,别累着。”而剩下的几个小桃子,就是他今夜“充饥”的晚饭。突然想起父亲没带水,心月转身跑回屋里取了水杯追上去。望着父亲疲惫离去的身影,女儿忧心忡忡:“爸爸的身体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差,夜班熬人,真怕他撑不住。”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中,母爱也以另一种形式默默流淌。
早年,一次意外导致母亲身患残疾,心智也随之停留在孩童般的状态。心月回忆道:小时候,她曾被“忘性大”的妈妈连着洗了两次澡。而弟弟则因一次调皮惹事,受到疾病影响导致情绪不稳的妈妈,不慎失手伤到了弟弟的鼻子,看到弟弟流血,妈妈立刻慌了神,心疼得蹲在地上直掉眼泪。这些深刻且带着酸涩的记忆片段,成了姐弟俩和妈妈珍贵的独家记忆。
“妈妈有时候比我们还像孩子!”心月轻声说,“她会任性、撒娇,会一遍遍重复问我们‘洗澡吗?’‘饿不饿?’‘喝水吗……但在我们心里,她的爱与守护,正是藏在这日复一日,看似琐碎、笨拙,却无比真挚的絮叨里。
特殊的家境,让心月早早长成为 “小大人”。
从小到大,学校的家长会都是她自己参加。坐在一群家长中的她,略显局促和尴尬,但瘦小的身躯里,却始终透着一股远超同龄人的坚韧,生活的重压也淬炼出她沉稳的目光和清晰的目标。
去年,心月凭着优异成绩考进襄阳五中,为这个困顿的家庭点亮了一束希望之光。看着上进的女儿,高温伏天,父亲咬牙去坚持工作:“为了让孩子们多读几口书,我必须干到底!”而这份沉甸甸的父爱,深深烙印在心月心上。
心月的暑假,绝非惯常思维里的悠闲假期——每天完成学业后,洗衣做饭、照料母亲和弟弟,是她雷打不动的责任。而当看到其他同学们纷纷利用暑期报补习班学习时,她默默精打细算了一番后,还是选择了在家自学。
指着地上堆积如山的书本,她认真且坚定地说道:“现在我的弱势学科是英语,目前短期目标是努力把英语成绩提高,让总分再上一个台阶,长期来说,我希望能考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尽早为爸爸分忧,帮家里分担。
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继续追梦,今年5月28日,市民政局、市教育局、襄阳融媒体中心等8家单位联合发起“襄阳圆梦·圆梦向阳”慈善联合助学工程。襄阳融媒体中心联合市慈善总会、襄州区民政局、雲毅慈善基金会共同开展的“毅”起圆梦·百万托举助学活动,雲毅慈善基金会特别拿出2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励志、创优学子,心月获评“励志之星”,获得5000元助学金。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朱月皎 | 通讯员:马婧昳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