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襄阳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炎炎夏日,面对众多家庭暑期 “看护难” 的现实困境,襄阳以校社联动为关键纽带,凭借焕然一新的社区阵地以及高校的专业资源,在全市范围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的暑期公益课堂,为广大青少年构建起既安全又能滋养心灵的 “第二课堂”。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是对民生需求的积极回应,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精准供给,构建多元课程矩阵:
践行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
各社区深入调研,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精心构建起 “基础 + 特色” 的课程矩阵,这背后正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深入贯彻。在襄城区长虹社区新启用的党群服务中心里,湖北文理学院 “芯连心” 志愿服务队引领着孩子们在图书角畅游书海,在手工区发挥创意。课业辅导帮助孩子们巩固知识,艺术启蒙激发创造力,安全自护课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襄阳文化体验则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课程设置,紧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旨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樊城区杜甫巷社区的 “紫薇花・诗韵” 团队另辟蹊径,深入挖掘文化基因,将诗词鉴赏、汉字演变巧妙融入托管课程。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引导孩子们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这正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洪家沟社区把重点放在红色传承上,老党员刘清凤深情讲述初心故事,主题绘画课让孩子们用画笔表达对党的热爱。一个个红色故事如同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党爱国的情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推动红色教育融入青少年成长全过程,赓续红色血脉。马王庙社区专注于思维训练,“青数联萌” 志愿队通过生活化游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成功破解数学衔接难题。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储备后备人才。
专业助力,高校师生下沉社区: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社会发展
湖北文理学院在此次暑期公益课堂中担当起服务主力军的重任,超过百名师范生及来自专业院系的志愿者纷纷下沉到各个社区,这一行动与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服务社会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计算机工程学院带来的黏土创意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文学传媒学院开展的非遗体验课程,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数学统计学院借助思维导图课程,帮助孩子们掌握高效学习方法。此外,警体防护课程增强孩子们的自我防卫能力。这些特色课程充分发挥各学院的学科优势,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拓宽了儿童的认知边界,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入社会、践行社会责任的优质实践平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马王庙社区党委书记陈海燕对此深有感触:“这些专业能力强且满怀志愿热情的师生团队,让托管服务实现了从单纯‘看住’孩子到精心‘育好’孩子的质的飞跃。” 校方教师尚宇航也指出,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高校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助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空间焕新,社区成为惠民载体:
创新基层治理,促进共同富裕
焕然一新的社区空间在此次暑期公益课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载体,这也是襄阳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探索。长虹社区大胆创新,打破传统布局,精心打造出集水吧、书吧、活动区于一体的青年友好空间,并计划招募 “社区主理人” 进一步深化共建。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社区成为居民温暖的家园。
杜甫巷社区家长郝伟欣慰地说:“孩子参加暑期课堂后,学会了独立规划,我们家长也能安心上班,没有后顾之忧了。” 洪家沟社区家长谢沛峻则对特色课程赞不绝口,认为这些课程丰富了孩子的假期生活,还减轻了家庭负担。各社区通过 “五社联动” 广泛整合资源,采用 “社区搭台、专业运作、全民共享” 的模式,将暑期课堂打造成基层治理的一张暖心名片。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家庭的实际困难,促进了社会公平,还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是推动共同富裕在基层落地生根的有效实践,切实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 7 月 1 日至 8 月 31 日,襄阳全市 353 个 “爱心托管班” 依托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阵地、工会驿站、机关企事业单位活动室等场馆阵地,优先为城乡留守儿童、双职工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及快递员、网约配送员、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放心托管服务。这些托管班就像一个个温暖的港湾,为孩子们遮风挡雨,让他们在安全、快乐的环境中度过暑假。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社会更加公平、和谐、美好。
截至目前,襄阳暑期课堂已惠及数千家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共青团襄阳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大力推广校社协同机制,把民生 “痛点” 切实转化为儿童成长 “亮点”。未来,襄阳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校社联动机制,让社区成为滋养未来的肥沃土壤。同时,以暑期课堂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共同富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更多的孩子在暑期课堂中收获知识、快乐成长,让更多的家庭从中受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吴俊杰
编辑:汪嘉丽 | 校对:杜临雪
责编:梁龙 | 审核: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