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576849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网传抑郁症发病率可信吗?国家卫健委:教你三招识别数据真实性 [editor] => 马凤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4-12-27 15:04:48 [published] => 2024-12-26 15:04:59 [modified] => 2024-12-27 15:05:01 [digg] => 0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0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971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国家卫生健康委12月2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有关情况。

现在网络上流传着一些精神心理相关的数据,比如心理疾病患病人数、抑郁症发病率等,请问这些数据可信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介绍,网络上确实流传着一些所谓患病率、检出率等数据,如“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到15%~20%”这类的谣言,根据权威机构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2%左右。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公众获取数据的方式更为多元化,也更方便快捷,但数据的科学性需要我们加以甄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了解数据来源

像由专业机构牵头组织开展的全国性或地区性流行病学调查或疾病筛查、登记报告等,是严格进行人群中代表性抽样的。而一些在网络上自行收集的数据,来源可能仅仅是自觉有症状的、期望寻求帮助的人群,这就带来数据的偏倚,而且并不能够代表普通人群中真实存在的情况。

2、了解调查方法

专业机构开展的流调,采用科学设计的样本计算、分层抽样等方法,在诊断标准、调查工具、质量控制、统计方法上也都有严格的要求。而网络上有些数据可能仅仅通过简单的量表或问卷调查,未必使用了科学的流调方法和工具。有些甚至连相关概念都存在混淆,比如没有区分调查的究竟是情绪、状态、症状还是疾病。比如,有的报道提到的抑郁检出率,检出的并不是抑郁症,而是常见的负性情绪,可能与压力过大、长期熬夜、内分泌失调等有关,而抑郁症是需要专科医生依据诊断标准进行综合、专业判断的。

3、了解结果指标

有的研究指标为“终生患病率”,是在调查这个时间节点前,人群里曾患过某种疾病的个体比例,其中部分患者已经治愈了,不再是患者。有的研究指标为“12月患病率”,是指在调查时间节点前12个月内,群体中患某种疾病的人数比例。因此不同的指标含义不同,所反映的疾病患病情况也不同。

因此,数据是否可信要进行分析、判断。在此我们也呼吁,有关调查要按科学规范的方式来开展,发布结果更要向公众负责,不能带节奏、求流量,进行夸大宣传,传播焦虑情绪。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现在网络上流传着一些精神心理相关的数据,比如心理疾病患病人数、抑郁症发病率等,请问这些数据可信吗?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412/152d9e3fc2f4d3ff0455757990ad0cf8.jpeg [id] => 3419481 [ratio] => 0.64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576849.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576849.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央视新闻客户端 ) [1]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412/152d9e3fc2f4d3ff0455757990ad0cf8.jpeg [id] => 3419481 [ratio] => 0.64 ) ) [oldpv] => 2 [all_pv] => 0 ) 1

网传抑郁症发病率可信吗?国家卫健委:教你三招识别数据真实性

2024-12-26 15:04   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家卫生健康委12月2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有关情况。

现在网络上流传着一些精神心理相关的数据,比如心理疾病患病人数、抑郁症发病率等,请问这些数据可信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介绍,网络上确实流传着一些所谓患病率、检出率等数据,如“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到15%~20%”这类的谣言,根据权威机构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2%左右。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公众获取数据的方式更为多元化,也更方便快捷,但数据的科学性需要我们加以甄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了解数据来源

像由专业机构牵头组织开展的全国性或地区性流行病学调查或疾病筛查、登记报告等,是严格进行人群中代表性抽样的。而一些在网络上自行收集的数据,来源可能仅仅是自觉有症状的、期望寻求帮助的人群,这就带来数据的偏倚,而且并不能够代表普通人群中真实存在的情况。

2、了解调查方法

专业机构开展的流调,采用科学设计的样本计算、分层抽样等方法,在诊断标准、调查工具、质量控制、统计方法上也都有严格的要求。而网络上有些数据可能仅仅通过简单的量表或问卷调查,未必使用了科学的流调方法和工具。有些甚至连相关概念都存在混淆,比如没有区分调查的究竟是情绪、状态、症状还是疾病。比如,有的报道提到的抑郁检出率,检出的并不是抑郁症,而是常见的负性情绪,可能与压力过大、长期熬夜、内分泌失调等有关,而抑郁症是需要专科医生依据诊断标准进行综合、专业判断的。

3、了解结果指标

有的研究指标为“终生患病率”,是在调查这个时间节点前,人群里曾患过某种疾病的个体比例,其中部分患者已经治愈了,不再是患者。有的研究指标为“12月患病率”,是指在调查时间节点前12个月内,群体中患某种疾病的人数比例。因此不同的指标含义不同,所反映的疾病患病情况也不同。

因此,数据是否可信要进行分析、判断。在此我们也呼吁,有关调查要按科学规范的方式来开展,发布结果更要向公众负责,不能带节奏、求流量,进行夸大宣传,传播焦虑情绪。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