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544020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光影之中的传承与守护——访保康“独臂皮影”传承人邹贵昌 [editor] => 王怡雯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4-08-05 10:51:22 [published] => 2024-08-05 10:51:22 [modified] => 2024-08-07 11:48:09 [digg] => 2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2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32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光影之中的传承与守护——访保康“独臂皮影”传承人邹贵昌 [content] =>

邹贵昌唱起保康独臂皮影戏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摄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  

保康独臂皮影是目前极为少见的一种皮影,与我国其他地方皮影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一只眼睛、一只臂膀的正面侧身像。

保康独臂皮影何时传入当地,无文字可考,但当地艺人一致认为,皮影是从独臂发展到双臂。本期,我们走访保康县店垭镇民间皮影艺人、保康独臂皮影第六代传承人邹贵昌,一探小小皮影戏表现的万千世界。

独臂做出千般态  

记者:请谈谈保康独臂皮影的历史渊源。

邹贵昌:保康独臂皮影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六代以上,这里的艺人一致认为,皮影是从独臂发展到双臂的,保康现存的皮影有100年至200年历史。据我的师祖张兆斌回忆,其师父是周茂星(又名夏甘星),生于晚清,师从于其祖父。

记者:保康独臂皮影有什么特点?

邹贵昌:保康独臂皮影是目前极为少见的一种皮影,与我国其他地方皮影有很大区别,其主要特征:一是独臂、单眼、侧身,比较原始,具有中国文化的写意特征;二是敷彩简略,主要以黄、红、青三色为主;三是比其他地方的皮影略大。

角色分生、旦、净、末、丑。器乐有战鼓、大锣、钹、马锣、钩锣、木鱼等。器乐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为大,武场为小,“有戏无戏文场先上”。

记者:皮影的头像与身子分别如何陈放?

邹贵昌:按照“独臂皮影”的规矩,皮影的头像与身子平时分别陈放,只有演出时才将两者组合在一起。因人物身份各不相同,所以造型形态万千。还有一些背景、器具、动物的平面造型,比如云朵、刀枪、老虎等。所有皮影都是用牛皮制作,并着有彩漆。

一口唱出百样音  

记者:为什么说它有九腔十八调?

邹贵昌:我的师父、保康独臂皮影的第五代传承人张国泽说,皮影戏是一口唱出百样音,它的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九腔十八调是虚指,指在演唱过程中腔板的复杂多样,变幻无穷。腔:哀腔、哭腔、笑腔、老旦腔、老生腔、小生腔、文官腔、武将腔、奸臣腔,另有武将腔仿小生腔,奸臣腔仿武将腔等。调:阴阳怪气调、神仙调、行军调、花鼓调等。

记者:演唱剧目有哪些?

邹贵昌:演唱内容大多是一些历史故事,来源于宋元话本或明清传奇,主要剧目有《陈光瑞赶考》《唐僧出世》《台安寺敬香》《薛仁贵征东》《三打白骨精》《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吊孝》《三打祝家庄》等。但没有固定的剧本,全靠演出人员根据故事梗概现场发挥。

皮影戏演出一般需4至6人。掌影子1人也可,最好是2人,根据剧情可调。打击乐手一般在2至4人,打击乐手还要配腔。一块幕布、一点光源、几张方桌。幕布上,几张皮影在艺人操控下,随着唱腔上下翻飞,演绎人间悲喜、神怪传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独臂皮影”的兴与衰  

记者:你什么时候与皮影戏结缘?

邹贵昌:我1967年出生,小时候爱看皮影戏,16岁开始学习。上世纪80年代,皮影戏非常盛行,我的父亲也曾是皮影艺人。我也初步学艺,掌握了一些要领。

艺人能唱几天几夜不重样。记得一天晚上在雇主堂屋里唱皮影戏,我想挤都挤不进去。因为那个时候文化娱乐还比较少,农村的红白喜事,如添丁、祝寿、结婚、房屋乔迁等,一般要请皮影戏班。

记者:保康皮影艺人张兆斌被称为“影子王”,对吗?

邹贵昌:是的,当时最有名的要数马良镇皮影艺人、保康独臂皮影的第四代传承人张兆斌。在他的演出生涯中,创造过连续演出一个月及单场演出观众近千人的纪录,这在地广人稀的大山深处可谓奇迹。他一生中翻山越岭,为保康、兴山、远安、当阳等十几个县(市、区)的群众演出皮影戏2000多场次,成为荆楚大地有名的“影子王”。

起初,张家祖传的“独臂皮影”头像多达500个,身子也有100多个。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皮影道具遭到破坏。如今仅剩40多个皮影身子和80多个皮影头像。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臂皮影”迎来了又一个春天。1980年以后,张兆斌带着一班人马四处表演皮影戏,几乎场场爆满。随着“独臂皮影”被中央、省、市媒体纷纷报道,“影子王”的名声越来越大。

记者:后来,你为何又自掏腰包办了培训班?

邹贵昌:随着娱乐方式的丰富多样,皮影戏也淡出了大众视野。直到2017年,我才跟着张兆斌的大儿子张国泽重新学习皮影戏。事情缘由是这样的:有位老人80大寿,想要搞台皮影戏热闹一下。开始,我觉得很容易,后来经过多方联系,我发现难以组织起一台皮影戏。于是,我找到张国泽,向他拜师学艺,他倾囊相授。2017年到2020年,我还把师父以及县里其他皮影老艺人接到店垭镇,连续4年举办了4次民俗文化培训班。

学艺艰辛传艺难  

记者:请谈一下你重新学习、传承的过程。

邹贵昌:最多时,有50多人来学习,但是能长期坚持的学员并不多,我便自掏腰包,给坚持10天以上的学员每人奖励50元。有人学得比较慢,有人嫌挣不到钱,还有人家里不支持,4次培训下来,算上我自己,剩下6人,组建起新的皮影戏班。

因为我们有基础,所以入门快,但是把皮影戏耍好蛮难,除了记唱词、配唱,还得会操作百般皮影姿态,这些功夫不是短时间能练出来的。第一年,我们登台表演时手忙脚乱,需要师父带,师父在旁边指导,下一段要唱啥,哪个皮影登场……

找皮影也难。我们打听到有一个做皮影的老艺人,住在深山里。我们下车后,背了近40斤重的两张牛皮,徒步8公里才走到老艺人的住处。老艺人也蛮热心,看到有爱好皮影的人来,热情地制皮影,搞到半夜。

皮影昂贵,一直到2020年,我才置办了40多个皮影(含头像和身子)。师父也送给我4个老皮影(含头像和身子)。你看,这些皮影有官差、武将、小厮,传承上百年,十分珍贵。以前没有电,长年累月演出,皮影被煤油灯熏黑,怎么擦也擦不掉,这是历史印记。

记者:目前,收集、整理了哪些老剧目?

邹贵昌:师父张国泽曾说,过去其父能演唱百十部皮影剧目,而传到他这一代时,只有三十多部了。于是,师父唱的时候,我们进行录音,做好笔记,记录之后再进行多次整理,已经整理出《包公赔情》《泰安寺进香》等传统剧目。

记者:现在,一年可以演出多少场?未来有什么打算?

邹贵昌:目前,商业演出一年只有一两场。我们要尽量让年轻人听得懂,看得懂;缩短演出时间,精减到15分钟以内;让非遗进校园,播撒希望的种子等。小孩喜欢看动画片,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等,我们也可以尝试。我还创作出7分钟作品《党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在保康演出多场,乡亲们看得津津有味。

今年,我们正在整理传统剧目《五子六口印》,还结合实际,创作出弘扬文明新风的剧目《二娃子赶人情》。皮影戏陪伴了我的童年、青年,带给人们无数的欢乐,我希望它继续走进百姓生活。

记者:张亚婷;通讯员:赵秀丰;实习生:李佳淋

编辑:廖双玉|校对:王怡雯

责编:严巍|审核:刘德祥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res.cjyun.org/a/10125/202408/5544a89432c5c2ff562b1de9ac5fafe7.png [id] => 3290362 [ratio] => 0.66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544020.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544020.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张亚婷 [author] => 张亚婷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阳融媒体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res.cjyun.org/a/10125/202408/5544a89432c5c2ff562b1de9ac5fafe7.png [id] => 3290362 [ratio] => 0.66 ) ) [oldpv] => 688 [all_pv] => 0 ) 1

光影之中的传承与守护——访保康“独臂皮影”传承人邹贵昌

©原创   2024-08-05 10:51  

邹贵昌唱起保康独臂皮影戏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摄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  

保康独臂皮影是目前极为少见的一种皮影,与我国其他地方皮影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一只眼睛、一只臂膀的正面侧身像。

保康独臂皮影何时传入当地,无文字可考,但当地艺人一致认为,皮影是从独臂发展到双臂。本期,我们走访保康县店垭镇民间皮影艺人、保康独臂皮影第六代传承人邹贵昌,一探小小皮影戏表现的万千世界。

独臂做出千般态  

记者:请谈谈保康独臂皮影的历史渊源。

邹贵昌:保康独臂皮影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六代以上,这里的艺人一致认为,皮影是从独臂发展到双臂的,保康现存的皮影有100年至200年历史。据我的师祖张兆斌回忆,其师父是周茂星(又名夏甘星),生于晚清,师从于其祖父。

记者:保康独臂皮影有什么特点?

邹贵昌:保康独臂皮影是目前极为少见的一种皮影,与我国其他地方皮影有很大区别,其主要特征:一是独臂、单眼、侧身,比较原始,具有中国文化的写意特征;二是敷彩简略,主要以黄、红、青三色为主;三是比其他地方的皮影略大。

角色分生、旦、净、末、丑。器乐有战鼓、大锣、钹、马锣、钩锣、木鱼等。器乐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为大,武场为小,“有戏无戏文场先上”。

记者:皮影的头像与身子分别如何陈放?

邹贵昌:按照“独臂皮影”的规矩,皮影的头像与身子平时分别陈放,只有演出时才将两者组合在一起。因人物身份各不相同,所以造型形态万千。还有一些背景、器具、动物的平面造型,比如云朵、刀枪、老虎等。所有皮影都是用牛皮制作,并着有彩漆。

一口唱出百样音  

记者:为什么说它有九腔十八调?

邹贵昌:我的师父、保康独臂皮影的第五代传承人张国泽说,皮影戏是一口唱出百样音,它的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九腔十八调是虚指,指在演唱过程中腔板的复杂多样,变幻无穷。腔:哀腔、哭腔、笑腔、老旦腔、老生腔、小生腔、文官腔、武将腔、奸臣腔,另有武将腔仿小生腔,奸臣腔仿武将腔等。调:阴阳怪气调、神仙调、行军调、花鼓调等。

记者:演唱剧目有哪些?

邹贵昌:演唱内容大多是一些历史故事,来源于宋元话本或明清传奇,主要剧目有《陈光瑞赶考》《唐僧出世》《台安寺敬香》《薛仁贵征东》《三打白骨精》《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吊孝》《三打祝家庄》等。但没有固定的剧本,全靠演出人员根据故事梗概现场发挥。

皮影戏演出一般需4至6人。掌影子1人也可,最好是2人,根据剧情可调。打击乐手一般在2至4人,打击乐手还要配腔。一块幕布、一点光源、几张方桌。幕布上,几张皮影在艺人操控下,随着唱腔上下翻飞,演绎人间悲喜、神怪传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独臂皮影”的兴与衰  

记者:你什么时候与皮影戏结缘?

邹贵昌:我1967年出生,小时候爱看皮影戏,16岁开始学习。上世纪80年代,皮影戏非常盛行,我的父亲也曾是皮影艺人。我也初步学艺,掌握了一些要领。

艺人能唱几天几夜不重样。记得一天晚上在雇主堂屋里唱皮影戏,我想挤都挤不进去。因为那个时候文化娱乐还比较少,农村的红白喜事,如添丁、祝寿、结婚、房屋乔迁等,一般要请皮影戏班。

记者:保康皮影艺人张兆斌被称为“影子王”,对吗?

邹贵昌:是的,当时最有名的要数马良镇皮影艺人、保康独臂皮影的第四代传承人张兆斌。在他的演出生涯中,创造过连续演出一个月及单场演出观众近千人的纪录,这在地广人稀的大山深处可谓奇迹。他一生中翻山越岭,为保康、兴山、远安、当阳等十几个县(市、区)的群众演出皮影戏2000多场次,成为荆楚大地有名的“影子王”。

起初,张家祖传的“独臂皮影”头像多达500个,身子也有100多个。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皮影道具遭到破坏。如今仅剩40多个皮影身子和80多个皮影头像。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臂皮影”迎来了又一个春天。1980年以后,张兆斌带着一班人马四处表演皮影戏,几乎场场爆满。随着“独臂皮影”被中央、省、市媒体纷纷报道,“影子王”的名声越来越大。

记者:后来,你为何又自掏腰包办了培训班?

邹贵昌:随着娱乐方式的丰富多样,皮影戏也淡出了大众视野。直到2017年,我才跟着张兆斌的大儿子张国泽重新学习皮影戏。事情缘由是这样的:有位老人80大寿,想要搞台皮影戏热闹一下。开始,我觉得很容易,后来经过多方联系,我发现难以组织起一台皮影戏。于是,我找到张国泽,向他拜师学艺,他倾囊相授。2017年到2020年,我还把师父以及县里其他皮影老艺人接到店垭镇,连续4年举办了4次民俗文化培训班。

学艺艰辛传艺难  

记者:请谈一下你重新学习、传承的过程。

邹贵昌:最多时,有50多人来学习,但是能长期坚持的学员并不多,我便自掏腰包,给坚持10天以上的学员每人奖励50元。有人学得比较慢,有人嫌挣不到钱,还有人家里不支持,4次培训下来,算上我自己,剩下6人,组建起新的皮影戏班。

因为我们有基础,所以入门快,但是把皮影戏耍好蛮难,除了记唱词、配唱,还得会操作百般皮影姿态,这些功夫不是短时间能练出来的。第一年,我们登台表演时手忙脚乱,需要师父带,师父在旁边指导,下一段要唱啥,哪个皮影登场……

找皮影也难。我们打听到有一个做皮影的老艺人,住在深山里。我们下车后,背了近40斤重的两张牛皮,徒步8公里才走到老艺人的住处。老艺人也蛮热心,看到有爱好皮影的人来,热情地制皮影,搞到半夜。

皮影昂贵,一直到2020年,我才置办了40多个皮影(含头像和身子)。师父也送给我4个老皮影(含头像和身子)。你看,这些皮影有官差、武将、小厮,传承上百年,十分珍贵。以前没有电,长年累月演出,皮影被煤油灯熏黑,怎么擦也擦不掉,这是历史印记。

记者:目前,收集、整理了哪些老剧目?

邹贵昌:师父张国泽曾说,过去其父能演唱百十部皮影剧目,而传到他这一代时,只有三十多部了。于是,师父唱的时候,我们进行录音,做好笔记,记录之后再进行多次整理,已经整理出《包公赔情》《泰安寺进香》等传统剧目。

记者:现在,一年可以演出多少场?未来有什么打算?

邹贵昌:目前,商业演出一年只有一两场。我们要尽量让年轻人听得懂,看得懂;缩短演出时间,精减到15分钟以内;让非遗进校园,播撒希望的种子等。小孩喜欢看动画片,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等,我们也可以尝试。我还创作出7分钟作品《党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在保康演出多场,乡亲们看得津津有味。

今年,我们正在整理传统剧目《五子六口印》,还结合实际,创作出弘扬文明新风的剧目《二娃子赶人情》。皮影戏陪伴了我的童年、青年,带给人们无数的欢乐,我希望它继续走进百姓生活。

记者:张亚婷;通讯员:赵秀丰;实习生:李佳淋

编辑:廖双玉|校对:王怡雯

责编:严巍|审核:刘德祥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