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527239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今日辟谣(2024年5月30日) [editor] => 小妍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4-05-30 18:20:20 [published] => 2024-05-30 18:20:20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0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0 [sort] => 0 [origin] => 3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985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2024年5月30日



 谣言:O型血的人更容易招蚊子?

真相:目前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不同血型的人对蚊子的吸引力有差异。蚊子侦测和定位目标主要靠二氧化碳、热量、挥发性化学物质等因素。研究表明,蚊子对人体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人体代谢排出的汗液等气味很敏感。有两类人可能比较招蚊子:一类是二氧化碳排出较多的人,如肺活量大、偏胖人群和新陈代谢相对活跃的孕妇、儿童;另一类是汗腺发达、体温较高的人,这类人爱出汗,皮肤表面排泄出带气味的乳酸或其他成分会吸引蚊子。(来源:人民网科普)



  误区:乳糖不耐受就是牛奶过敏?

真相:并非如此。乳糖不耐受是乳糖酶先天缺乏,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牛奶过敏大多指人们对牛奶中蛋白质过敏,二者的表现症状有类似之处,都可能发生腹痛、腹泻、腹胀等肠道症状。判断自己是乳糖不耐受还是牛奶过敏,通常是以试验性的方式进行判断,如人们饮用牛奶后,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饮用脱乳糖牛奶就不会出现类似症状,基本可以推断为乳糖不耐受。(来源:科学辟谣)



  提示: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注意以下涉高考事项

详情:2024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正在积极调整状态、从容有序备考,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高考秩序。为此,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整理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并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一、组织高考作弊,逃不过法网恢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都属于违法行为。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法守法,不要一时糊涂,抱憾终生。

二、“李鬼”终难变“李逵”,以身试法不可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不要相信不法分子的蛊惑,更不要心存侥幸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以身试法终将“自食恶果”。

三、避开安检带“装备”,作弊未遂毁前程

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其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各项要求,服从考务人员管理,拒绝携带手机等违规违禁物品,遵守考试纪律。

四、花钱保送不可信,没有“馅饼”有“陷阱”

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招生”“花钱保送”。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以“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特殊渠道录取”等为幌子的行骗。

五、高考志愿被篡改,信息泄露需警惕

高考是考生人生重要的一次考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至关重要。考生们应谨慎保管个人准考证号、登录密码等重要信息,时刻保持警惕,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防范不法分子违法利用信息,侵犯个人权益。

六、“占坑帖”当噱头博眼球,涉考“恶作剧”不可碰

如果培训机构或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占坑帖”的方式,虚构考前能获得试题或者“押中真题”的信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则涉嫌构成诈骗罪。如果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了考试纪律之外,也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来源:“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2024年5月30日 谣言:O型血的人更容易招蚊子?真相:目前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不同血型的人对蚊子的吸引力有差异。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4/202405/5a94190dfeb495d748221aa6f42e29f2.jpeg [id] => 197227 [ratio] => 0.77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527239.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527239.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author] => [terms] => Array ( [2] => Array ( [0] => 考试 [1] => 考生 [2] => 高考 [3] => 蚊子 [4] => 乳糖 ) [1] => [4]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4/202405/5a94190dfeb495d748221aa6f42e29f2.jpeg [id] => 197227 [ratio] => 0.77 ) ) [oldpv] => 88 [all_pv] => 0 ) 1

今日辟谣(2024年5月30日)

2024-05-30 18:20  



2024年5月30日



 谣言:O型血的人更容易招蚊子?

真相:目前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不同血型的人对蚊子的吸引力有差异。蚊子侦测和定位目标主要靠二氧化碳、热量、挥发性化学物质等因素。研究表明,蚊子对人体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人体代谢排出的汗液等气味很敏感。有两类人可能比较招蚊子:一类是二氧化碳排出较多的人,如肺活量大、偏胖人群和新陈代谢相对活跃的孕妇、儿童;另一类是汗腺发达、体温较高的人,这类人爱出汗,皮肤表面排泄出带气味的乳酸或其他成分会吸引蚊子。(来源:人民网科普)



  误区:乳糖不耐受就是牛奶过敏?

真相:并非如此。乳糖不耐受是乳糖酶先天缺乏,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牛奶过敏大多指人们对牛奶中蛋白质过敏,二者的表现症状有类似之处,都可能发生腹痛、腹泻、腹胀等肠道症状。判断自己是乳糖不耐受还是牛奶过敏,通常是以试验性的方式进行判断,如人们饮用牛奶后,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饮用脱乳糖牛奶就不会出现类似症状,基本可以推断为乳糖不耐受。(来源:科学辟谣)



  提示: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注意以下涉高考事项

详情:2024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正在积极调整状态、从容有序备考,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高考秩序。为此,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整理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并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一、组织高考作弊,逃不过法网恢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都属于违法行为。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法守法,不要一时糊涂,抱憾终生。

二、“李鬼”终难变“李逵”,以身试法不可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不要相信不法分子的蛊惑,更不要心存侥幸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以身试法终将“自食恶果”。

三、避开安检带“装备”,作弊未遂毁前程

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其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各项要求,服从考务人员管理,拒绝携带手机等违规违禁物品,遵守考试纪律。

四、花钱保送不可信,没有“馅饼”有“陷阱”

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招生”“花钱保送”。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以“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特殊渠道录取”等为幌子的行骗。

五、高考志愿被篡改,信息泄露需警惕

高考是考生人生重要的一次考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至关重要。考生们应谨慎保管个人准考证号、登录密码等重要信息,时刻保持警惕,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防范不法分子违法利用信息,侵犯个人权益。

六、“占坑帖”当噱头博眼球,涉考“恶作剧”不可碰

如果培训机构或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占坑帖”的方式,虚构考前能获得试题或者“押中真题”的信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则涉嫌构成诈骗罪。如果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了考试纪律之外,也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来源:“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