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503942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惊蛰时节,是什么让万物复苏? [editor] => 马凤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4-03-06 10:52:51 [published] => 2024-03-05 10:53:02 [modified] => 2024-03-06 10:53:09 [digg] => 0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0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971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惊蛰前后,天气回暖、大地解冻、雨水增多,为万物复苏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惊蛰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

古人认为,惊蛰时节,春雷乍响,使得蛰虫惊醒。但“蛰虫”不单指昆虫,而是包含世间万物。

惊蛰时节,大地迅速回温,冷暖空气碰撞形成强对流天气,容易成雷。不过,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各地初雷的时间早晚不一。江南、华南大部以及西南地区南部,2月可闻初雷;华北大部、西北东部的初雷,大多在4月发生。符合惊蛰响初雷的地方集中在江淮、江汉地区和四川大部。

惊蛰时节,是什么让万物复苏?是阵阵春雷吗?实际上,气温回升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惊蛰前后,天气回暖、大地解冻、雨水增多,为万物复苏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对植物来说,惊蛰意味着“春化阶段”结束。在生态学上,“春化”是指一些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生长阶段进入生殖阶段。例如,北方冬小麦在基因调节下,会在冬季抑制开花、停止生长。倘若没有“春化”,其会继续生长,“夭折”于低温。因此,等到惊蛰后,经过“春化”的冬小麦才会开始快速生长。

对动物来讲,惊蛰意味着结束冬眠和蛰伏。为了应对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选择减少活动,进入冬眠,降低能量消耗。比如旱獭,它们会在地下洞穴中过冬,依靠储存的脂肪度过漫长的冬眠期。随着温度回升,它们会结束冬眠,走出洞穴。中高纬度的昆虫在冬季往往进入“滞育”阶段,降低新陈代谢,减缓生长。随着惊蛰的到来,这些蛰伏的昆虫纷纷恢复昔日的活跃,开始新的生命历程。

对人类而言,惊蛰是春耕的开始。惊蛰期间,我国开始进入春耕时节,尤其是南方,将忙于播种水稻。春耕具有季节性强、时间窗口期短等特点。据统计,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一半以上。

漫长的演化历程,让生物选择了在惊蛰前后苏醒,并形成了稳定的节律。不过,动植物恢复活动的时间还要根据其生境状况而定,惊蛰的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

从动植物和生态的角度看,惊蛰是动植物生命历程的重要节点,是物候上的临界点。自惊蛰始,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大地涌起勃勃生机,万物迎来欣欣向荣。

来源: 人民日报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惊蛰前后,天气回暖、大地解冻、雨水增多,为万物复苏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403/a2786887aa758cb7d5f2e7005a89d4dd.png [id] => 3144142 [ratio] => 0.56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503942.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503942.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人民日报 ) [1]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403/a2786887aa758cb7d5f2e7005a89d4dd.png [id] => 3144142 [ratio] => 0.56 ) ) [oldpv] => 5 [all_pv] => 0 ) 1

惊蛰时节,是什么让万物复苏?

2024-03-05 10:53   人民日报  

惊蛰前后,天气回暖、大地解冻、雨水增多,为万物复苏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惊蛰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

古人认为,惊蛰时节,春雷乍响,使得蛰虫惊醒。但“蛰虫”不单指昆虫,而是包含世间万物。

惊蛰时节,大地迅速回温,冷暖空气碰撞形成强对流天气,容易成雷。不过,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各地初雷的时间早晚不一。江南、华南大部以及西南地区南部,2月可闻初雷;华北大部、西北东部的初雷,大多在4月发生。符合惊蛰响初雷的地方集中在江淮、江汉地区和四川大部。

惊蛰时节,是什么让万物复苏?是阵阵春雷吗?实际上,气温回升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惊蛰前后,天气回暖、大地解冻、雨水增多,为万物复苏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对植物来说,惊蛰意味着“春化阶段”结束。在生态学上,“春化”是指一些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生长阶段进入生殖阶段。例如,北方冬小麦在基因调节下,会在冬季抑制开花、停止生长。倘若没有“春化”,其会继续生长,“夭折”于低温。因此,等到惊蛰后,经过“春化”的冬小麦才会开始快速生长。

对动物来讲,惊蛰意味着结束冬眠和蛰伏。为了应对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选择减少活动,进入冬眠,降低能量消耗。比如旱獭,它们会在地下洞穴中过冬,依靠储存的脂肪度过漫长的冬眠期。随着温度回升,它们会结束冬眠,走出洞穴。中高纬度的昆虫在冬季往往进入“滞育”阶段,降低新陈代谢,减缓生长。随着惊蛰的到来,这些蛰伏的昆虫纷纷恢复昔日的活跃,开始新的生命历程。

对人类而言,惊蛰是春耕的开始。惊蛰期间,我国开始进入春耕时节,尤其是南方,将忙于播种水稻。春耕具有季节性强、时间窗口期短等特点。据统计,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一半以上。

漫长的演化历程,让生物选择了在惊蛰前后苏醒,并形成了稳定的节律。不过,动植物恢复活动的时间还要根据其生境状况而定,惊蛰的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

从动植物和生态的角度看,惊蛰是动植物生命历程的重要节点,是物候上的临界点。自惊蛰始,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大地涌起勃勃生机,万物迎来欣欣向荣。

来源: 人民日报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