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多些事前“婆婆嘴”,胜过事后“妈妈心”。从严治党,领导干部就要甘当“婆婆嘴”,提前打好“预防针”,注入“清醒剂”,防止“小病”拖成“大病”、“小错”酿成“大过”。
梳理一些纪委通报的典型违纪违法案件,大多数走上背离群众道路的干部,基本都是带着侥幸心理越走越远。倘若在关键时候能够有人予以及时提醒,也许就能制止住苗头性、倾向性的发展态势。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早提醒、早纠正。只有念好干部监督“紧箍咒”,才能实现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有效避免干部在违法乱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甘当“咬耳扯袖”的“婆婆嘴”。现实中,部分领导干部怕得罪人,习惯当“好好先生”,对错误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三缄其口、听之任之。其结果并不是保护干部,而是害了干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丢掉“抹不开面、张不开嘴”的思想包袱,勇于“唱黑脸”、不搞“和稀泥”,真正扛起“治病救人”的责任。
甘当“动真碰硬”的“婆婆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管党治党工作中,要坚持原则,敢于板起脸来抓管理抓监督,使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
“婆婆嘴”不等于“碎碎念”,一味讲套话、空话,难以起到教育引导人的作用。要讲究技巧性和科学性,善当“婆婆嘴”。普遍性问题需要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式的“按摩”,找准短板触碰“疼点”,擦出思想火花;苗头显出时需要“断喝一声、猛击一掌”式的“点穴”,狭路相逢、一针见血、猛药去疴,以稳、准、狠的手段督促干部警醒彻悟、明心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