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在位于襄州区的湖北元大粮油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的新厂区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加紧生产。该公司打好“健康牌”,向生产绿色健康食品转型。 王虎 摄
2月15日,执法人员在农贸市场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抽样检测。 马丛林 摄
2月15日,襄阳状元桥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化验员在检查水的质量。马丛林 摄
如何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给群众创造最大的福利?近年来,襄州区以制度机制和责任体系建设为基础,扎实落实襄阳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相关工作要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把好食品“进口”关
该区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明厨亮灶”“阳光车间”远程监控设备。目前,全区已有150余家酒店和学校食堂、2家企业车间安装了视频传输设备。执法人员和社会各界可对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进行实时监督,从而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同时,该区引进早餐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车,破解小餐饮发展的“瓶颈”问题。今年,预计将设置早餐放心工程车30辆,以提高早餐安全保障水平。
该区建立农村集体聚餐指定点,初步形成“事前有申报、过程有监管、事后可追溯”的管理新模式,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有力保证了农家宴食品安全。
同时,该区按照“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的建设标准,着力打造以四季青农贸市场为标杆的示范农贸市场。去年,该市场被评为省级食品安全农贸市场,正在争创国家级示范市场。
发展绿色生态养殖
“我们把猪粪收集处理后,再用车运到种植基地,成为果蔬生长的有机肥料。”2月15日,笔者来到位于襄州区张家集镇的襄阳梁绿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梁随政介绍起他的绿色生态“种养经”。
在大型沼气发酵基地,梁随政指着一个个储存罐向笔者介绍,该公司建起1500立方米的发酵池,把生猪的粪便处理后变成沼气,成为全村450多户家庭照明、做饭的可供燃料。
近年来,襄州区制订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坚持一手抓畜牧业发展,一手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养殖,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和综合治理技术,初步达到了畜禽粪污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通过发展绿色生态养殖,襄州区畜禽产品达到绿色质量标准。
向无公害农业挺进
2月16日,笔者在襄州区张家集镇韩集村了解到,该村大力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狠抓反季节蔬菜等优势产业,在全镇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优势产业带。该村村党支部书记何双兵自豪地说:“咱这儿的蔬菜都是生态种植,土豆已经通过国家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
近年来,该村推行土豆机播种技术,将种子、肥料、施药、覆膜4道工序一步完成,每小时可播种2亩,大大提高了土豆播种工效和质量,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在相同的土壤条件、施肥量和田间管理情况下,亩平增产50公斤以上。
为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该区全面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农业投入品的管理,集中精力狠抓“三品”基地建设,积极稳妥地开展认定认证工作,初步形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全区建立“三品”原料生产基地26个。同时,该区严格按照“三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对“三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抓好“三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控制专项检查和综合检查等,督促企业大力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标准化生产流程,严格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管理措施,建立全程质量控制可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