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170646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五十年前的一张“被标红”的地形图,讲述襄阳当年防汛是这样的..... [editor] => 小迪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18-06-25 17:14:39 [published] => 2018-06-25 17:14:39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10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0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content] =>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生活在汉江两岸的儿女都为家门口的这条大江而自豪,然而到了汛期,滔滔江水又成了水患。前两天,樊城一市民意外发现五十年前的一张堤防地形图,从十几个防汛指挥部,就可看出当年防汛形势有多么严峻。

25号上午,家住樊城的张先生请来本市的规划专家,看看1960年绘制的这张《襄樊市堤防地形图》。张先生介绍,他家就在樊城的江边,四十年前,一到汛期,经常看到汉江里滔滔的江水,以及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在江堤上寻堤的场景。前天,他从旧书摊上发现这张堤防地形图后,就买了过来。

张先生说,这张堤防地形图虽然绘制简单,但码头,矶头以及各地防汛指挥部位置标注还是比较准确清楚的。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在1960年,汉江樊城段就有贾家洼,迎旭门和火星观等七个矶头,有官码头,港口码头等十几个码头以及晏公庙,林家巷,占吉庙等具体位置。让张先生好奇的是,当时市防汛总指挥部设在位于樊城的市政府,下面竟然又设了十二个分指挥部。

规划专家陈家驹说,1963年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市规划局工作,每到汛期就抽到市防汛指挥部,这张堤防地形图就是在丹江大坝还没建好之前绘制的。每年要涨两三次大水,所以当时的防汛形势很紧张,这是防汛指挥部作为一种指挥防汛用的专用图。

陈家驹介绍,地图上所标注的码头和各街道的地名,是防汛最薄弱的地方,也是防汛的重点,一到了汛期,机关干部,社区居民都要坚守在这些地段,严防死守。

直到1974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全部完成,汉江襄阳段防汛压力才稍微有所缓解。陈家驹说,这张堤防地形图的发现,不仅见证了四五十年前,襄阳人民艰苦的防汛历史,也让今天的人们知道那些已经消失的码头,矶头以及街巷,对我们襄阳城市建设和历史文物,和研究襄阳码头文化的时候会更准确的定位。

记者:汪洋
编辑:彭梦迪 / 校对:大华
责编:周群 / 审核:曾雄飞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从十几个防汛指挥部,就可看出当年防汛形势有多么严峻。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thumb/10125/201806/26216c71ed2b21854db811d2654aa39b.png@w284_h159.png [id] => 1245987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170646.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170646.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襄阳广播电视台 ) [2] => Array ( [0] => 堤防 [1] => 防汛 [2] => 地形图 [3] => 陈家驹 ) [1]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thumb/10125/201806/26216c71ed2b21854db811d2654aa39b.png@w284_h159.png [id] => 1245987 ) ) [oldpv] => 432 [all_pv] => 0 ) 1

五十年前的一张“被标红”的地形图,讲述襄阳当年防汛是这样的.....

2018-06-25 17:14   襄阳广播电视台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生活在汉江两岸的儿女都为家门口的这条大江而自豪,然而到了汛期,滔滔江水又成了水患。前两天,樊城一市民意外发现五十年前的一张堤防地形图,从十几个防汛指挥部,就可看出当年防汛形势有多么严峻。

25号上午,家住樊城的张先生请来本市的规划专家,看看1960年绘制的这张《襄樊市堤防地形图》。张先生介绍,他家就在樊城的江边,四十年前,一到汛期,经常看到汉江里滔滔的江水,以及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在江堤上寻堤的场景。前天,他从旧书摊上发现这张堤防地形图后,就买了过来。

张先生说,这张堤防地形图虽然绘制简单,但码头,矶头以及各地防汛指挥部位置标注还是比较准确清楚的。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在1960年,汉江樊城段就有贾家洼,迎旭门和火星观等七个矶头,有官码头,港口码头等十几个码头以及晏公庙,林家巷,占吉庙等具体位置。让张先生好奇的是,当时市防汛总指挥部设在位于樊城的市政府,下面竟然又设了十二个分指挥部。

规划专家陈家驹说,1963年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市规划局工作,每到汛期就抽到市防汛指挥部,这张堤防地形图就是在丹江大坝还没建好之前绘制的。每年要涨两三次大水,所以当时的防汛形势很紧张,这是防汛指挥部作为一种指挥防汛用的专用图。

陈家驹介绍,地图上所标注的码头和各街道的地名,是防汛最薄弱的地方,也是防汛的重点,一到了汛期,机关干部,社区居民都要坚守在这些地段,严防死守。

直到1974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全部完成,汉江襄阳段防汛压力才稍微有所缓解。陈家驹说,这张堤防地形图的发现,不仅见证了四五十年前,襄阳人民艰苦的防汛历史,也让今天的人们知道那些已经消失的码头,矶头以及街巷,对我们襄阳城市建设和历史文物,和研究襄阳码头文化的时候会更准确的定位。

记者:汪洋
编辑:彭梦迪 / 校对:大华
责编:周群 / 审核:曾雄飞


登录汉水襄阳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