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308062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多部门解读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谱写襄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editor] => 刘澄芮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1-05-07 11:41:22 [published] => 2021-05-07 11:41:22 [modified] => 0000-00-00 00:00:00 [digg] => 4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27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0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821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content] =>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日前,襄阳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正式刊发。

手握“路线图”,站在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方位上,襄阳何去何从?襄阳如何在规划纲要的引领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今日,来自发改、经信、农业农村、商务、交通运输、科技等部门的8名负责人结合各自工作,对规划纲要进行解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的美好蓝图。

擘画“一极两中心”建设新蓝图

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付劲松

加快建设“一极两中心”,既是省委、省政府对襄阳的殷切期望,又是落实国家《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和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具体举措,为此,我们按照中央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部署,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赋予“一极两中心”新内涵的要求,科学擘画“一极两中心”建设新蓝图。与以往五年规划相比,“十四五”规划具有五大鲜明特色:

一是放眼长远擘画蓝图。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擘画我市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我市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与“一极两中心”相适应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功能;建成特色鲜明、结链成群的产业体系,新经济蓄势突破、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建成主体多元、活力迸发的创新体系,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创新活力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活动广泛深入,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之城;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交通网络立体拓展,物流通道快捷畅达,服务和消费不断升级,成为汉江流域城市群的引领者;建成内外联动、安全高效的开放体系,资源要素高效集散、内外贸易繁荣兴盛,成为汉江流域对外贸易和产业合作的桥头堡;建成保护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生态场景有机融合,生态系统质量和环境稳定性全面提升,成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成智能精准、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高效能治理成果和高品质生活,成为全国同类城市市域治理的示范标杆,基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围绕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量化细化实化我市“十四五”规划目标,明确提出:我市“十四五”要加快建设经济发达的实力之城、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功能完善的魅力之城、生态一流的绿色之城、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全面提升区域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打造“产业兴、经济活,环境优、市场旺,功能强、生活美,治理好、百姓乐”的大美襄阳,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年均增长7%,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统筹考虑2035年远景目标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确保我市高起点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

二是站高谋远找准定位。明确“十四五”襄阳发展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提升襄阳在全国、全省和汉江流域的影响力、竞争力、带动力,放眼全国、全省和汉江流域寻找“十四五”发展定位,明确提出要强产业、强功能、优环境、优治理,加快打造“四大城市群”融合互动的战略链接,努力建设“大循环”“双循环”的区域节点、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有影响的区域创新中心、功能强劲的区域性市场枢纽、国家智能制造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三是紧盯质量引领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市“十四五”20项经济社会主要目标中,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高效发展、绿色发展的指标达6项,占30%,比“十三五”提高了12.4个百分点。明确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十四五”增长7%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到“十四五”末达到6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十四五”末达到10%;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由“十三五”的5%提高到“十四五”的6.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均在“十三五”累计降低18%的基础上,完成省下达减排目标。以此引导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自主创新、改革创新、开放创新、共享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科技研发力度,以创新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引导全市强化数字引领和绿色转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国家智能制造基地和现代工业强市、区域性市场枢纽和消费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强市,实现经济实力、经济质效、城市功能齐提升。

四是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十四五”经济社会主要目标中,涉及居民收入、教育、养老、健康、环境等民生指标13项,占65%,比“十三五”提高了20个百分点;在目标安排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人均预期寿命等较“十三五”有新的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等生态环境指标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在规划内容上加重分量,用专门篇章详细规划。以此引导更高质量就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全面推进健康襄阳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五是强化支撑保障实施。围绕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等诸多机遇,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挑战,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十四五”我市将着力推进产业提升、创新驱动、中心城市带动、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双轮驱动、绿色统领、改革开放、文化引领、惠民安民、市域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提升等“九大工程”,确保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发展定位如期实现,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借力“十四五”规划打造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胡晓华

《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打造“产业兴、经济活,环境优、市场旺,功能强、生活美,治理好、百姓乐”的大美襄阳,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为未来我市经济、民生、文化和生态发展指明了方向。借力“十四五”规划,构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加快服务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我市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补短板、强供给、优结构、提品质,聚焦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贸服务、数字产业等八大重点产业,加快服务业规模扩张、业态优化、能级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升级,大力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和开放发展,加快建立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与制造业发展相融合、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成区域性市场枢纽和消费中心。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25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现代物流。围绕打造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中部地区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构建智慧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城市共同配送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公路运输枢纽、区域性航空服务中心、汉江航运中心、汉江流域国际物流中心和鄂西北快递互换中心,实现铁水公空多式联运高效发展。到2025年,实现铁路和水路货物运输量增加50%以上。

现代金融。围绕创建区域性金融创新示范区、打造汉江流域金融中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壮大金融市场主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坚守金融风险底线,增强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构建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绿色、开放、数字化的区域性金融体系。到2025年,新增上市公司10家以上,证券化率和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商贸服务。培育和挖掘新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互动,拓展新型业态,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商贸流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商圈提档升级,打造集购物、教育、运动、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消费中心,健全城乡商业服务网络,打造集购物、休闲、美食、养老、家政、健康、文化等于一体的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6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电子商务。积极提升国家电子商务示范试点城市水平,引导实体经济运用电子商务转型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城市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建设,争创中国(襄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文化旅游。以文旅融合为主线,推动文化产品创新和旅游资源整合,加快精品景区提档升级,促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科技、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全国知名影视拍摄基地、汉江流域文化中心、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中心城市、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文化旅游名城。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科技服务。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提升汉江科联网服务功能,建设科技服务产业园,加快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加强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打造结构优化、支撑有力、创新引领的科技服务体系,使科技服务业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加速器和助推器。

数字产业。抢抓“新基建”重大战略机遇,大力推动全国首批区块链服务网络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推动“襄阳云谷”数字经济产业链集聚,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示范应用示范企业,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以及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示范应用和融合创新,构建和完善数据开发共享机制,促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健康养老服务。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健康养老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要,创新服务模式,引进优质资源,加强设施建设,丰富服务供给,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体系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建成1—2家医养结合机构,全市新增2000张医养结合床位。

此外,还应强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引导制造业产出服务化、投入服务化,实现价值链由制造为中心向“制造+服务”转变;推动服务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发展新零售,完善提升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在线问诊等“宅生活”服务模式,提升商务活动线上服务能力;推动服务业细分行业跨界融合,推进服务业生产要素重组和资源配置优化。同时,大力推动服务业开放发展。依托襄阳自贸片区,加快建立服务业领域平等规范、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积极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产业化,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

谋早谋实谋深“十四五”重大项目 为擘画“一极两中心”新蓝图提供坚强支撑

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陈波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支撑,只有牢牢抓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谋早谋实谋深“十四五”重大项目,才能为我市“一极两中心”新蓝图实现提供坚强支撑。因此,我们在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同时,启动了重大项目谋划,围绕国家确定的科技创新、新基建、传统基建、关键产业、生态文明、社会民生、国家安全等方向,结合我市未来发展和补短板强弱项需求,谋划储备了七大领域3612个“打基础、管长远、关全局、惠民生”的亿元及以上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达4.18万亿元。

在交通领域。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方面建成郑万高铁襄阳至万州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小河港区疏港铁路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唐白河港疏港铁路专用线等一批项目,力争襄合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公路方面建成襄阳绕城高速南段、襄阳至南漳高速、枣潜高速北段以及207国道襄州至宜城段改建工程、牛首汉江大桥、河谷汉江大桥、宜城汉江二桥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襄阳至宜昌高速、襄阳至新野高速等一批项目,谋划河谷至西南山区高速;水路方面大力实施汉江航运能力提升工程,建成雅口航运枢纽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唐白河港区综合码头一期、小河港区综合码头二期、河谷港区综合码头等一批项目;民航方面完成襄阳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力争开工建设保康、枣阳通用机场等一批项目。

在能源领域。围绕能源安全保障,发挥浩吉铁路煤运通道优势,打造煤炭物流储配基地,建成宜城2·1000MW超临界燃煤机组、华电襄阳燃机热电联产、协鑫燃气分布式能源、新集水电站等一批项目,积极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工程;扎实推进城乡供电能力稳定提升,实施一批10千伏至500千伏的输变电工程,进一步优化网架结构,打造国内一流电网;推进油气管道迁改,建成魏荆输油管道襄阳段整体迁改、忠武线荆襄支线尹集教育园区段和黄家湾段管道改线以及樊城区段管道改线等一批项目;大力实施“气化乡镇”工程,合理布局一批充电站、加氢站、加气站、加油站。

在水利领域。加快推进引江补汉、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新建长山灌区、鄂北岗地旱地高效节水工程以及引丹、熊河、三道河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等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项目;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建成庞一泵站、庞二泵站、乔营泵站、迎旭门泵站、丹江路泵站、洪沟泵站及配套管网等一批项目,谋划实施汉江清淤疏浚、汉江河道堤防综合整治与岸线保护、唐白河流域防洪治理和南河、蛮河等重要支流综合治理等一批项目。

在新基建领域。重点推进襄阳市宽带提速工程、5G基础设施工程、5G+车联网先导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襄阳市大数据平台、襄阳城市大脑、智慧灯杆、襄阳市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室、襄阳汽车试验场四期扩建及智能网联小镇、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二期、樊城区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园(二期)等一批项目。

在产业领域。农业方面重点实施中国有机谷、高标准农田、高香茶基地、“稻虾共作”基地、食用菌集散基地、林果药种植基地、正大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正邦集团南漳亨运养殖基地、老河口牧原百万头生猪产业化、湖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全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等一批项目;工业方面重点推动奥利斯5G智能装备制造及3C项目生产线、正威25万吨高性能精密铜材项目、东风汽车公司铸造分公司搬迁改造、湖北中烟襄阳卷烟厂易地技改、湖北金环绿色纤维公司年产10万吨绿色生物基纤维素(二期)、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年产1.2亿米高档印染面料等纺织品(襄州)等一批项目;服务业方面重点推进襄阳铁路物流基地、襄阳综合保税区总部经济区、华侨城文化旅游度假区、汉江生态城、洄湖水乡(襄阳文化产业园二期)、关圣古镇文化旅游综合体、凤凰咀考古遗址公园、东津云谷孵化中心、襄阳科技城二期、襄阳高新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项目。

在社会民生领域。补齐高等教育短板,重点推进湖北文理学院迁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襄阳职教园区等一批项目;提高群众幸福指数,重点推进襄阳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2021—2025)、棚改和公租房建设、市政道路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亚行贷款襄阳公共服务领域PPP促进示范(居民养老示范)等一批项目,建成东西轴线、环线提速改造、樊城环形绿道及公园、市科技馆新馆、市博物馆新馆、市文化艺术中心、东津全民体育运动中心、市游泳健身中心等一批项目;提升公共卫生和应急能力,重点推进鄂西北(襄阳)应急救援基地、鄂西北(襄阳)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鄂西北精神卫生中心能力提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市中医医院东津院区、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医院、襄城区人民医院、樊城区人民医院等一批项目。

在生态环保领域。加快推进襄阳市汉江流域中下游(襄阳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国家储备林(襄阳片区)、鄂北生态防护林(襄阳片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截污纳管、襄阳武安环保能源发电厂(生活垃圾焚烧)、高新区中广核污水处理厂扩建、襄阳市火石山生活垃圾处理场生态修复、襄阳恩菲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技改、襄阳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及鄂西北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中心等一批项目。

通过实施这些重大项目,为我市“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源。

加快建设“两区两基地” 打造现代工业强市

襄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段细柱

“十四五”时期,襄阳市工业经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培育为抓手,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为保障,锻长板、补短板、育新板,突出襄阳优势,畅通要素循环,增强发展动力,高水平建设“两区两基地”,即全国车联网先导区、全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全国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进一步夯实襄阳在全省工业经济核心增长极、汉江流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打造一批在全国、在中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先进产业集群。

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1+3+5”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龙头产业迭代升级。在巩固提升传统汽车产业的同时,推动汽车产业加快融入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引导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三纵”并行发展,不断提升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三横”基础能力,实现汽车产业迭代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纺织服装、食品轻工、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不断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加快补齐印染、成衣、熟食、日化、铸锻件表面处理等产业短板,做强、做优传统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升级。密切跟踪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一批具有领跑效应的未来产业。

深入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在重点产业链成立产业链协同创新联合体;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工程。顺应“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机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引导企业深化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运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强化基础性、通用性产业技术研发,加快在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第一方阵的跟跑能力、策源能力;突破性发展产业链关键环节、薄弱环节,不断推动强链、稳链、补链、延链,打造要素聚集、上下贯通、相互配套、稳定安全的供应链体系。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工程。依托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推进汽车、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上下游垂直整合,促进关联企业集聚集约发展,重点培育发展和壮大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全面推进危化品生产企业和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进一步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大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产品冠军企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增强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推进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奋力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襄阳篇章

襄阳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余涛

襄阳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就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全域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行了系统阐述,明确了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描绘了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的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宏伟蓝图。立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襄阳实施,将襄阳市“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实落地,奋力开创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新局面,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强基础、强产业、强主体、强动能、强质效、美乡村“五强一美”为目标,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襄十随神”城市群和汉江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引领区、农业农村改革先行区、美丽乡村建设样板区“四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强基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降低农业受天气影响的制约,达到“涝能排、旱能抗、病能防、机能收”,提高农业稳产保供能力。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补短板强功能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健全农技、农机、动植物防疫服务体系,推广适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率。

二是强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襄阳是农业大市不是农业强市,痛点在大龙头缺少,难点在大品牌缺乏,堵点在产业链缺失。通过产业大调研,我们拿出了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一村一品”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品牌建设、科技支撑、金融支持、农产品购销、产业集群发展“七大工程”,打造粮食、生猪、茶叶、食用菌、家禽、林果等一批农业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以品牌建设引领产业升级,市级重点打造中国有机谷、襄阳高香茶、襄阳牛肉面、襄阳大米、襄江清水虾五大区域公用品牌;每个县(市、区)主打1—2个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构建“一县一业”“一业一品”。

三是强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未来谁来种田?谁来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靠“五类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未来五年,将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在规范提升上下功夫,使之真正成为农业经营发展的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四是强动能,深化改革创新科技。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服务互助合作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创新科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为平台,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抓好关键环节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切实为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赋能添力。

五是强质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以中国有机谷建设为平台,以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为目标,创新农业减量化增长机制为抓手,推进秸秆、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打造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安全农业。

六是美乡村,全域推进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完成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三年攻坚任务;坚持产业兴村、旅游活村,推动美丽乡村由点美向线美面美拓展、由颜值向品质气质提升,打造500个示范村、2000个整治村。

建成区域性市场枢纽和消费中心

襄阳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阮莉莉

围绕落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十四五”期间,襄阳将着力建设区域性市场枢纽和消费中心,为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区域节点,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排头兵作出积极贡献。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特点,努力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将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投资萎缩。但综合来看,我市商务经济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也在累积。特别是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发展等战略加速实施,中央支持湖北疫后重振一揽子政策加快落地,襄阳综保区获批,为我市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窗口期。省委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为我市建设“大循环”“双循环”区域节点、争当全省中部地区崛起的“排头兵”,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机遇。我们要立足“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我市商务发展环境面临的新变化,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立足扩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建设区域性市场枢纽和消费中心,到2025年,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6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加快基础设施升级,构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一是着力推进城市商圈建设。围绕东津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商业综合体等开发建设和招商运营,建设区域级核心商圈;推动人民广场商圈、樊西商圈、檀溪商圈、庞公商圈等提档升级,打造引领时代风尚的市级商贸中心。二是积极发展特色商业街区。选择现有基础好、知名度高的商业街,改造提升为环境优美、商业繁华、文化浓厚、特色突出、管理规范、贴近大众、彰显襄阳魅力的综合型、特色型步行街,支持北街、火车主题潮流文创街区等一批商业街争创国家级、省级试点步行街。三是加强农村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各地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积极发展连锁店和便利店,大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改造升级,完善市场设施,提升市场功能。同步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竹叶山、新合作、好邻居等重点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新增冷库库容20万吨,建设一个效率高、规模大、冷链物流技术先进的市级冷链物流基地;积极推进其他县(市、区)、开发区新增冷库库容15万吨,补齐县域冷链物流设施短板。

三、实施消费促进工程,全面提升商贸流通服务能级

一是促进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商旅文体等跨界融合,大力推进直播电商、社区电商等,形成更多流通新平台,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商业新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等新零售业态,进一步增强新型消费对扩内需的支撑。二是推进消费品质提升。着力强化“重点品牌”带动,充分利用东津民发世纪广场、吾悦广场等新建成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大规模、成体系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利用高端品牌的行业影响力带动其他品牌进入,引领消费转型升级。重视发展“专卖店”“旗舰店”,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三是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建设餐饮功能区和特色餐饮街区,持续打造“知味襄阳”美食文化活动品牌,促进餐饮消费。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引导家政服务业规范提质,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家政服务业体系。四是挖掘农村电商潜力。健全县级电子商务公共运营服务中心功能,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企业孵化、视觉服务、直播服务、渠道推广、代运营服务全链条服务,助力传统涉农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推动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五是推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着力推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扩容,积极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吸引跨境电商展示、运营、物流、金融、销售、快递等产业要素集聚,努力打造汉江流域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

构建七大系统 打造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襄阳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水波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把襄阳打造成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以构建七大系统为支撑,全力建设全国高铁重要节点城市、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和汉江航运中心、区域性航空中心、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国公交都市、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

一、构建四通八达的铁路系统

“十三五”时期,汉十高铁、郑万高铁襄阳北段建成运营,襄阳迈入高铁时代,浩吉铁路投入运营,货运铁路网更加完善。“十四五”时期,建成郑万铁路襄阳至万州段、呼南高铁襄阳至常德段,力争襄合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建成“四纵三横”铁路网,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铁。

二、构建外联内畅的公路系统

“十三五”时期,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新增通车里程342公里、达到736公里,密度达到3.74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三纵两横一环”骨架网,所有县市通两条以上高速。国省干线优化完善,国道二级以上公路比例100%,实现县县通国道、镇镇通省道,207国道西移、316国道河谷大桥、346国道宜城汉江二桥等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水泥路达到2万公里,所有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3个,启动了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十四五”时期,全面建成高速公路主骨架,续建绕城南段、枣潜北段、襄南等3条高速,新建至宜昌、至新野2条高速,打通襄阳至西南和华东地区的快速通道,谋划河谷至西南山区高速,总里程达到915公里,密度达到4.64公里/百平方公里,建成“四纵两横一环多支”高速公路网。优化完善国省干线主通道,建成207国道、牛首大桥、河谷大桥、宜城二桥,316国道全线达到一级公路,打造“襄十随”公路发展轴,国省道二级公路比例达到90%。全力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快实施以乡镇对外双通道、乡镇内部双循环、行政村通双车道为主要内容的“三双”工程。

三、构建绿色生态的水运系统

“十三五”时期,雅口枢纽进展顺利,新集枢纽全面开工。小河港区即将开港。成功引进盐田港,“一城一港一主体”战略得到实施。襄阳港规划修编已上报省政府待批。“两非”整治取得决定性胜利,取缔非法砂场401处,取缔非法涉砂船舶1142艘。结合“十年禁渔”工作,取缔涉渔船舶3689艘。“十四五”时期,贯通汉江千吨级航道。依托盐田港公司建设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港口。全面实施“江海联运、港港联动”战略,构建东至上海,西至重庆,南至广西的水运大通道。

四、构建优质高效的航空系统

“十三五”时期,襄阳机场T2航站楼投入使用,航线达到27条,通达城市36座,通达航点38个,基本覆盖国内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2019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90万人次。“十四五”时期,完成机场3200米跑道扩建。加快研究通用航空布局,引进通航产业企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序新开航线、加密航班,积极开辟国际航线,202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50万人次。

五、构建便捷顺畅的客运系统

“十三五”时期,全市等级客运站达到97个,实现市区有枢纽站、县市有二级站、乡镇有五级站、村村有简易站及招呼站。高铁直达北上广深,开通省际公路客运班线129条、省内市际班线91条、市内班线670条,覆盖15个省(市)、省内所有市(州)、市内所有县市和乡镇;发展市区公交线路89条、巡游出租车2200辆、网约车1300辆、共享单车5万辆、旅游客运车辆332台,开通景区旅游线路5条,不断适应乘客出行需求。

“十四五”时期,统筹考虑高铁、动车、民航、长途班线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坚持公交优先,规范巡游出租车、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发展。实现襄州和中心城区公交一体化。巩固优化“村村通客车”成果,提升旅游客运服务水平。努力构建各种运输方式运力配置合理、无缝对接、城乡一体、内外通达的客运系统。

六、构建货畅其流的物流系统

“十三五”时期,浙江传化、金鹰重工、浩吉铁路等重点物流企业在我市布局。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建设通过国家验收。开通襄阳—上海公铁联运货运专列,铁路货运量占比稳步提升。全市A级物流企业总量达到121家,占全省18%,位居全省第二。

“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硬件和软件建设,推动物流园区整合集聚,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定位清晰、运作协调、组织严密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引导盐田港、传化、浩吉铁路等市场主体发挥龙头作用,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引导“公转水”“公转铁”,着力推动运输结构调整,持续降低物流成本。

七、构建现代智能的信息化系统

“十三五”时期,全市“两客一危”、农村客运、公交、出租车安装4G视频监控。公交卡成功接入全国系统,市区公交支付设备全面升级,“襄阳出行”APP、“出租车电子发票”小程序全面上线。

“十四五”时期,打造交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施“11183工程”,实现交通调控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交通业务一体化、交通资源共享化、政务服务便民化,全面提升智慧交通建设水平。

实施六大工程 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襄阳市科技局党组书记 阳以诚

《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专章部署了“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积极落实“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立足新发展格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把“核心在人才、基础在平台、关键在转化、动力在改革”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按照“一核一带多极”布局,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四大科创高地,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和“襄十随神”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襄阳市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的重大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实施意见》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打造区域创新中心,是襄阳市落实湖北省重要指示和决策部署,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和“襄十随神”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支撑,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注入核心动力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二是襄阳市面对省委、省政府“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重大机遇的积极响应。襄阳作为“襄十随神”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必须充分发挥科创高地的辐射引领作用,有序推进区域内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由点轴式向集群式、组团式演进,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三是襄阳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市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充分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创新资源、人才资源仍比较匮乏,必须深入推进区域各创新主体资源共享、人才互通、科技共研,形成推动源头创新引领的强大合力。

二、襄阳市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在湖北创新版图和汉江流域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在“襄十随神”城市群的辐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重要指标实现“双倍增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较“十三五”末增长一倍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达7%以上,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0%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4%。

展望2035年,我市全面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之城,形成主体多元、活力迸发的创新体系,建成一批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便利化、多元化、高水平创新创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创新活力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内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襄阳市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

一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高水平筹建湖北襄阳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提升我市基础研究水平。推进生物样本库、毫米波雷达应用研发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大力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联合体、专业型研究所建设,为襄阳科技腾飞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构建高端化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扶持发展核心技术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三是推动跨区域创新合作。积极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相互协同,深化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积极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成渝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建设,建立全方位交流合作机制,精准承接重大科技成果在襄转化。依托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借助综合保税区区位优势,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快“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探索建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合作机制。

四是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组织开展讲述隆中科学家创业创新故事、传播隆中科学家创业创新声音等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继续办好“隆中对”等双创品牌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

原文:多部门解读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谱写襄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编辑:刘澄芮

审核:杜红丽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一起来了解。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105/ffe90c32d3291761999681e1153ca2a6.jpeg [id] => 2283112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308062.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308062.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襄阳政府网 ) [2] => Array ( [0] => 十四五 ) [1]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cn/a/10125/202105/ffe90c32d3291761999681e1153ca2a6.jpeg [id] => 2283112 ) ) [all_pv] => 0 ) 1

多部门解读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谱写襄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1-05-07 11:41   襄阳政府网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日前,襄阳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正式刊发。

手握“路线图”,站在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方位上,襄阳何去何从?襄阳如何在规划纲要的引领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今日,来自发改、经信、农业农村、商务、交通运输、科技等部门的8名负责人结合各自工作,对规划纲要进行解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的美好蓝图。

擘画“一极两中心”建设新蓝图

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付劲松

加快建设“一极两中心”,既是省委、省政府对襄阳的殷切期望,又是落实国家《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和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具体举措,为此,我们按照中央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部署,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赋予“一极两中心”新内涵的要求,科学擘画“一极两中心”建设新蓝图。与以往五年规划相比,“十四五”规划具有五大鲜明特色:

一是放眼长远擘画蓝图。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擘画我市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我市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与“一极两中心”相适应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功能;建成特色鲜明、结链成群的产业体系,新经济蓄势突破、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建成主体多元、活力迸发的创新体系,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创新活力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活动广泛深入,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之城;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交通网络立体拓展,物流通道快捷畅达,服务和消费不断升级,成为汉江流域城市群的引领者;建成内外联动、安全高效的开放体系,资源要素高效集散、内外贸易繁荣兴盛,成为汉江流域对外贸易和产业合作的桥头堡;建成保护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生态场景有机融合,生态系统质量和环境稳定性全面提升,成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成智能精准、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高效能治理成果和高品质生活,成为全国同类城市市域治理的示范标杆,基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围绕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量化细化实化我市“十四五”规划目标,明确提出:我市“十四五”要加快建设经济发达的实力之城、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功能完善的魅力之城、生态一流的绿色之城、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全面提升区域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打造“产业兴、经济活,环境优、市场旺,功能强、生活美,治理好、百姓乐”的大美襄阳,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年均增长7%,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统筹考虑2035年远景目标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确保我市高起点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

二是站高谋远找准定位。明确“十四五”襄阳发展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提升襄阳在全国、全省和汉江流域的影响力、竞争力、带动力,放眼全国、全省和汉江流域寻找“十四五”发展定位,明确提出要强产业、强功能、优环境、优治理,加快打造“四大城市群”融合互动的战略链接,努力建设“大循环”“双循环”的区域节点、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有影响的区域创新中心、功能强劲的区域性市场枢纽、国家智能制造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三是紧盯质量引领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市“十四五”20项经济社会主要目标中,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高效发展、绿色发展的指标达6项,占30%,比“十三五”提高了12.4个百分点。明确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十四五”增长7%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到“十四五”末达到6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十四五”末达到10%;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由“十三五”的5%提高到“十四五”的6.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均在“十三五”累计降低18%的基础上,完成省下达减排目标。以此引导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自主创新、改革创新、开放创新、共享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科技研发力度,以创新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引导全市强化数字引领和绿色转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国家智能制造基地和现代工业强市、区域性市场枢纽和消费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强市,实现经济实力、经济质效、城市功能齐提升。

四是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十四五”经济社会主要目标中,涉及居民收入、教育、养老、健康、环境等民生指标13项,占65%,比“十三五”提高了20个百分点;在目标安排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人均预期寿命等较“十三五”有新的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等生态环境指标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在规划内容上加重分量,用专门篇章详细规划。以此引导更高质量就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全面推进健康襄阳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五是强化支撑保障实施。围绕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等诸多机遇,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挑战,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十四五”我市将着力推进产业提升、创新驱动、中心城市带动、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双轮驱动、绿色统领、改革开放、文化引领、惠民安民、市域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提升等“九大工程”,确保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发展定位如期实现,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借力“十四五”规划打造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胡晓华

《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打造“产业兴、经济活,环境优、市场旺,功能强、生活美,治理好、百姓乐”的大美襄阳,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为未来我市经济、民生、文化和生态发展指明了方向。借力“十四五”规划,构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加快服务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我市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补短板、强供给、优结构、提品质,聚焦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贸服务、数字产业等八大重点产业,加快服务业规模扩张、业态优化、能级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升级,大力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和开放发展,加快建立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与制造业发展相融合、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成区域性市场枢纽和消费中心。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25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现代物流。围绕打造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中部地区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构建智慧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城市共同配送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公路运输枢纽、区域性航空服务中心、汉江航运中心、汉江流域国际物流中心和鄂西北快递互换中心,实现铁水公空多式联运高效发展。到2025年,实现铁路和水路货物运输量增加50%以上。

现代金融。围绕创建区域性金融创新示范区、打造汉江流域金融中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壮大金融市场主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坚守金融风险底线,增强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构建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绿色、开放、数字化的区域性金融体系。到2025年,新增上市公司10家以上,证券化率和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商贸服务。培育和挖掘新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互动,拓展新型业态,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商贸流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商圈提档升级,打造集购物、教育、运动、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消费中心,健全城乡商业服务网络,打造集购物、休闲、美食、养老、家政、健康、文化等于一体的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6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电子商务。积极提升国家电子商务示范试点城市水平,引导实体经济运用电子商务转型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城市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建设,争创中国(襄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文化旅游。以文旅融合为主线,推动文化产品创新和旅游资源整合,加快精品景区提档升级,促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科技、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全国知名影视拍摄基地、汉江流域文化中心、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中心城市、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文化旅游名城。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科技服务。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提升汉江科联网服务功能,建设科技服务产业园,加快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加强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打造结构优化、支撑有力、创新引领的科技服务体系,使科技服务业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加速器和助推器。

数字产业。抢抓“新基建”重大战略机遇,大力推动全国首批区块链服务网络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推动“襄阳云谷”数字经济产业链集聚,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示范应用示范企业,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以及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示范应用和融合创新,构建和完善数据开发共享机制,促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健康养老服务。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健康养老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要,创新服务模式,引进优质资源,加强设施建设,丰富服务供给,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体系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建成1—2家医养结合机构,全市新增2000张医养结合床位。

此外,还应强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引导制造业产出服务化、投入服务化,实现价值链由制造为中心向“制造+服务”转变;推动服务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发展新零售,完善提升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在线问诊等“宅生活”服务模式,提升商务活动线上服务能力;推动服务业细分行业跨界融合,推进服务业生产要素重组和资源配置优化。同时,大力推动服务业开放发展。依托襄阳自贸片区,加快建立服务业领域平等规范、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积极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产业化,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

谋早谋实谋深“十四五”重大项目 为擘画“一极两中心”新蓝图提供坚强支撑

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陈波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支撑,只有牢牢抓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谋早谋实谋深“十四五”重大项目,才能为我市“一极两中心”新蓝图实现提供坚强支撑。因此,我们在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同时,启动了重大项目谋划,围绕国家确定的科技创新、新基建、传统基建、关键产业、生态文明、社会民生、国家安全等方向,结合我市未来发展和补短板强弱项需求,谋划储备了七大领域3612个“打基础、管长远、关全局、惠民生”的亿元及以上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达4.18万亿元。

在交通领域。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方面建成郑万高铁襄阳至万州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小河港区疏港铁路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唐白河港疏港铁路专用线等一批项目,力争襄合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公路方面建成襄阳绕城高速南段、襄阳至南漳高速、枣潜高速北段以及207国道襄州至宜城段改建工程、牛首汉江大桥、河谷汉江大桥、宜城汉江二桥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襄阳至宜昌高速、襄阳至新野高速等一批项目,谋划河谷至西南山区高速;水路方面大力实施汉江航运能力提升工程,建成雅口航运枢纽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唐白河港区综合码头一期、小河港区综合码头二期、河谷港区综合码头等一批项目;民航方面完成襄阳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力争开工建设保康、枣阳通用机场等一批项目。

在能源领域。围绕能源安全保障,发挥浩吉铁路煤运通道优势,打造煤炭物流储配基地,建成宜城2·1000MW超临界燃煤机组、华电襄阳燃机热电联产、协鑫燃气分布式能源、新集水电站等一批项目,积极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工程;扎实推进城乡供电能力稳定提升,实施一批10千伏至500千伏的输变电工程,进一步优化网架结构,打造国内一流电网;推进油气管道迁改,建成魏荆输油管道襄阳段整体迁改、忠武线荆襄支线尹集教育园区段和黄家湾段管道改线以及樊城区段管道改线等一批项目;大力实施“气化乡镇”工程,合理布局一批充电站、加氢站、加气站、加油站。

在水利领域。加快推进引江补汉、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新建长山灌区、鄂北岗地旱地高效节水工程以及引丹、熊河、三道河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等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项目;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建成庞一泵站、庞二泵站、乔营泵站、迎旭门泵站、丹江路泵站、洪沟泵站及配套管网等一批项目,谋划实施汉江清淤疏浚、汉江河道堤防综合整治与岸线保护、唐白河流域防洪治理和南河、蛮河等重要支流综合治理等一批项目。

在新基建领域。重点推进襄阳市宽带提速工程、5G基础设施工程、5G+车联网先导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襄阳市大数据平台、襄阳城市大脑、智慧灯杆、襄阳市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室、襄阳汽车试验场四期扩建及智能网联小镇、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二期、樊城区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园(二期)等一批项目。

在产业领域。农业方面重点实施中国有机谷、高标准农田、高香茶基地、“稻虾共作”基地、食用菌集散基地、林果药种植基地、正大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正邦集团南漳亨运养殖基地、老河口牧原百万头生猪产业化、湖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全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等一批项目;工业方面重点推动奥利斯5G智能装备制造及3C项目生产线、正威25万吨高性能精密铜材项目、东风汽车公司铸造分公司搬迁改造、湖北中烟襄阳卷烟厂易地技改、湖北金环绿色纤维公司年产10万吨绿色生物基纤维素(二期)、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年产1.2亿米高档印染面料等纺织品(襄州)等一批项目;服务业方面重点推进襄阳铁路物流基地、襄阳综合保税区总部经济区、华侨城文化旅游度假区、汉江生态城、洄湖水乡(襄阳文化产业园二期)、关圣古镇文化旅游综合体、凤凰咀考古遗址公园、东津云谷孵化中心、襄阳科技城二期、襄阳高新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项目。

在社会民生领域。补齐高等教育短板,重点推进湖北文理学院迁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襄阳职教园区等一批项目;提高群众幸福指数,重点推进襄阳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2021—2025)、棚改和公租房建设、市政道路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亚行贷款襄阳公共服务领域PPP促进示范(居民养老示范)等一批项目,建成东西轴线、环线提速改造、樊城环形绿道及公园、市科技馆新馆、市博物馆新馆、市文化艺术中心、东津全民体育运动中心、市游泳健身中心等一批项目;提升公共卫生和应急能力,重点推进鄂西北(襄阳)应急救援基地、鄂西北(襄阳)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鄂西北精神卫生中心能力提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市中医医院东津院区、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医院、襄城区人民医院、樊城区人民医院等一批项目。

在生态环保领域。加快推进襄阳市汉江流域中下游(襄阳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国家储备林(襄阳片区)、鄂北生态防护林(襄阳片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截污纳管、襄阳武安环保能源发电厂(生活垃圾焚烧)、高新区中广核污水处理厂扩建、襄阳市火石山生活垃圾处理场生态修复、襄阳恩菲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技改、襄阳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及鄂西北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中心等一批项目。

通过实施这些重大项目,为我市“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源。

加快建设“两区两基地” 打造现代工业强市

襄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段细柱

“十四五”时期,襄阳市工业经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培育为抓手,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为保障,锻长板、补短板、育新板,突出襄阳优势,畅通要素循环,增强发展动力,高水平建设“两区两基地”,即全国车联网先导区、全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全国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进一步夯实襄阳在全省工业经济核心增长极、汉江流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打造一批在全国、在中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先进产业集群。

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1+3+5”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龙头产业迭代升级。在巩固提升传统汽车产业的同时,推动汽车产业加快融入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引导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三纵”并行发展,不断提升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三横”基础能力,实现汽车产业迭代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纺织服装、食品轻工、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不断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加快补齐印染、成衣、熟食、日化、铸锻件表面处理等产业短板,做强、做优传统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升级。密切跟踪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一批具有领跑效应的未来产业。

深入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在重点产业链成立产业链协同创新联合体;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工程。顺应“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机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引导企业深化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运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强化基础性、通用性产业技术研发,加快在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第一方阵的跟跑能力、策源能力;突破性发展产业链关键环节、薄弱环节,不断推动强链、稳链、补链、延链,打造要素聚集、上下贯通、相互配套、稳定安全的供应链体系。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工程。依托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推进汽车、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上下游垂直整合,促进关联企业集聚集约发展,重点培育发展和壮大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全面推进危化品生产企业和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进一步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大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产品冠军企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增强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推进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奋力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襄阳篇章

襄阳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余涛

襄阳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就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全域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行了系统阐述,明确了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描绘了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的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宏伟蓝图。立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襄阳实施,将襄阳市“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实落地,奋力开创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新局面,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强基础、强产业、强主体、强动能、强质效、美乡村“五强一美”为目标,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襄十随神”城市群和汉江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引领区、农业农村改革先行区、美丽乡村建设样板区“四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强基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降低农业受天气影响的制约,达到“涝能排、旱能抗、病能防、机能收”,提高农业稳产保供能力。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补短板强功能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健全农技、农机、动植物防疫服务体系,推广适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率。

二是强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襄阳是农业大市不是农业强市,痛点在大龙头缺少,难点在大品牌缺乏,堵点在产业链缺失。通过产业大调研,我们拿出了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一村一品”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品牌建设、科技支撑、金融支持、农产品购销、产业集群发展“七大工程”,打造粮食、生猪、茶叶、食用菌、家禽、林果等一批农业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以品牌建设引领产业升级,市级重点打造中国有机谷、襄阳高香茶、襄阳牛肉面、襄阳大米、襄江清水虾五大区域公用品牌;每个县(市、区)主打1—2个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构建“一县一业”“一业一品”。

三是强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未来谁来种田?谁来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靠“五类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未来五年,将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在规范提升上下功夫,使之真正成为农业经营发展的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四是强动能,深化改革创新科技。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服务互助合作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创新科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为平台,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抓好关键环节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切实为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赋能添力。

五是强质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以中国有机谷建设为平台,以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为目标,创新农业减量化增长机制为抓手,推进秸秆、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打造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安全农业。

六是美乡村,全域推进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完成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三年攻坚任务;坚持产业兴村、旅游活村,推动美丽乡村由点美向线美面美拓展、由颜值向品质气质提升,打造500个示范村、2000个整治村。

建成区域性市场枢纽和消费中心

襄阳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阮莉莉

围绕落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十四五”期间,襄阳将着力建设区域性市场枢纽和消费中心,为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区域节点,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排头兵作出积极贡献。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特点,努力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将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投资萎缩。但综合来看,我市商务经济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也在累积。特别是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发展等战略加速实施,中央支持湖北疫后重振一揽子政策加快落地,襄阳综保区获批,为我市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窗口期。省委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为我市建设“大循环”“双循环”区域节点、争当全省中部地区崛起的“排头兵”,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机遇。我们要立足“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我市商务发展环境面临的新变化,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立足扩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建设区域性市场枢纽和消费中心,到2025年,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6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加快基础设施升级,构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一是着力推进城市商圈建设。围绕东津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商业综合体等开发建设和招商运营,建设区域级核心商圈;推动人民广场商圈、樊西商圈、檀溪商圈、庞公商圈等提档升级,打造引领时代风尚的市级商贸中心。二是积极发展特色商业街区。选择现有基础好、知名度高的商业街,改造提升为环境优美、商业繁华、文化浓厚、特色突出、管理规范、贴近大众、彰显襄阳魅力的综合型、特色型步行街,支持北街、火车主题潮流文创街区等一批商业街争创国家级、省级试点步行街。三是加强农村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各地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积极发展连锁店和便利店,大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改造升级,完善市场设施,提升市场功能。同步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竹叶山、新合作、好邻居等重点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新增冷库库容20万吨,建设一个效率高、规模大、冷链物流技术先进的市级冷链物流基地;积极推进其他县(市、区)、开发区新增冷库库容15万吨,补齐县域冷链物流设施短板。

三、实施消费促进工程,全面提升商贸流通服务能级

一是促进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商旅文体等跨界融合,大力推进直播电商、社区电商等,形成更多流通新平台,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商业新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等新零售业态,进一步增强新型消费对扩内需的支撑。二是推进消费品质提升。着力强化“重点品牌”带动,充分利用东津民发世纪广场、吾悦广场等新建成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大规模、成体系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利用高端品牌的行业影响力带动其他品牌进入,引领消费转型升级。重视发展“专卖店”“旗舰店”,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三是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建设餐饮功能区和特色餐饮街区,持续打造“知味襄阳”美食文化活动品牌,促进餐饮消费。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引导家政服务业规范提质,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家政服务业体系。四是挖掘农村电商潜力。健全县级电子商务公共运营服务中心功能,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企业孵化、视觉服务、直播服务、渠道推广、代运营服务全链条服务,助力传统涉农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推动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五是推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着力推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扩容,积极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吸引跨境电商展示、运营、物流、金融、销售、快递等产业要素集聚,努力打造汉江流域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

构建七大系统 打造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襄阳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水波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把襄阳打造成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以构建七大系统为支撑,全力建设全国高铁重要节点城市、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和汉江航运中心、区域性航空中心、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国公交都市、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

一、构建四通八达的铁路系统

“十三五”时期,汉十高铁、郑万高铁襄阳北段建成运营,襄阳迈入高铁时代,浩吉铁路投入运营,货运铁路网更加完善。“十四五”时期,建成郑万铁路襄阳至万州段、呼南高铁襄阳至常德段,力争襄合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建成“四纵三横”铁路网,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铁。

二、构建外联内畅的公路系统

“十三五”时期,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新增通车里程342公里、达到736公里,密度达到3.74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三纵两横一环”骨架网,所有县市通两条以上高速。国省干线优化完善,国道二级以上公路比例100%,实现县县通国道、镇镇通省道,207国道西移、316国道河谷大桥、346国道宜城汉江二桥等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水泥路达到2万公里,所有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3个,启动了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十四五”时期,全面建成高速公路主骨架,续建绕城南段、枣潜北段、襄南等3条高速,新建至宜昌、至新野2条高速,打通襄阳至西南和华东地区的快速通道,谋划河谷至西南山区高速,总里程达到915公里,密度达到4.64公里/百平方公里,建成“四纵两横一环多支”高速公路网。优化完善国省干线主通道,建成207国道、牛首大桥、河谷大桥、宜城二桥,316国道全线达到一级公路,打造“襄十随”公路发展轴,国省道二级公路比例达到90%。全力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快实施以乡镇对外双通道、乡镇内部双循环、行政村通双车道为主要内容的“三双”工程。

三、构建绿色生态的水运系统

“十三五”时期,雅口枢纽进展顺利,新集枢纽全面开工。小河港区即将开港。成功引进盐田港,“一城一港一主体”战略得到实施。襄阳港规划修编已上报省政府待批。“两非”整治取得决定性胜利,取缔非法砂场401处,取缔非法涉砂船舶1142艘。结合“十年禁渔”工作,取缔涉渔船舶3689艘。“十四五”时期,贯通汉江千吨级航道。依托盐田港公司建设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港口。全面实施“江海联运、港港联动”战略,构建东至上海,西至重庆,南至广西的水运大通道。

四、构建优质高效的航空系统

“十三五”时期,襄阳机场T2航站楼投入使用,航线达到27条,通达城市36座,通达航点38个,基本覆盖国内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2019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90万人次。“十四五”时期,完成机场3200米跑道扩建。加快研究通用航空布局,引进通航产业企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序新开航线、加密航班,积极开辟国际航线,202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50万人次。

五、构建便捷顺畅的客运系统

“十三五”时期,全市等级客运站达到97个,实现市区有枢纽站、县市有二级站、乡镇有五级站、村村有简易站及招呼站。高铁直达北上广深,开通省际公路客运班线129条、省内市际班线91条、市内班线670条,覆盖15个省(市)、省内所有市(州)、市内所有县市和乡镇;发展市区公交线路89条、巡游出租车2200辆、网约车1300辆、共享单车5万辆、旅游客运车辆332台,开通景区旅游线路5条,不断适应乘客出行需求。

“十四五”时期,统筹考虑高铁、动车、民航、长途班线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坚持公交优先,规范巡游出租车、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发展。实现襄州和中心城区公交一体化。巩固优化“村村通客车”成果,提升旅游客运服务水平。努力构建各种运输方式运力配置合理、无缝对接、城乡一体、内外通达的客运系统。

六、构建货畅其流的物流系统

“十三五”时期,浙江传化、金鹰重工、浩吉铁路等重点物流企业在我市布局。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建设通过国家验收。开通襄阳—上海公铁联运货运专列,铁路货运量占比稳步提升。全市A级物流企业总量达到121家,占全省18%,位居全省第二。

“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硬件和软件建设,推动物流园区整合集聚,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定位清晰、运作协调、组织严密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引导盐田港、传化、浩吉铁路等市场主体发挥龙头作用,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引导“公转水”“公转铁”,着力推动运输结构调整,持续降低物流成本。

七、构建现代智能的信息化系统

“十三五”时期,全市“两客一危”、农村客运、公交、出租车安装4G视频监控。公交卡成功接入全国系统,市区公交支付设备全面升级,“襄阳出行”APP、“出租车电子发票”小程序全面上线。

“十四五”时期,打造交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施“11183工程”,实现交通调控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交通业务一体化、交通资源共享化、政务服务便民化,全面提升智慧交通建设水平。

实施六大工程 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襄阳市科技局党组书记 阳以诚

《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专章部署了“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积极落实“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立足新发展格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把“核心在人才、基础在平台、关键在转化、动力在改革”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按照“一核一带多极”布局,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四大科创高地,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和“襄十随神”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襄阳市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的重大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实施意见》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打造区域创新中心,是襄阳市落实湖北省重要指示和决策部署,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和“襄十随神”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支撑,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注入核心动力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二是襄阳市面对省委、省政府“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重大机遇的积极响应。襄阳作为“襄十随神”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必须充分发挥科创高地的辐射引领作用,有序推进区域内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由点轴式向集群式、组团式演进,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三是襄阳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市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充分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创新资源、人才资源仍比较匮乏,必须深入推进区域各创新主体资源共享、人才互通、科技共研,形成推动源头创新引领的强大合力。

二、襄阳市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在湖北创新版图和汉江流域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在“襄十随神”城市群的辐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重要指标实现“双倍增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较“十三五”末增长一倍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达7%以上,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0%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4%。

展望2035年,我市全面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之城,形成主体多元、活力迸发的创新体系,建成一批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便利化、多元化、高水平创新创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创新活力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内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襄阳市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

一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高水平筹建湖北襄阳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提升我市基础研究水平。推进生物样本库、毫米波雷达应用研发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大力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联合体、专业型研究所建设,为襄阳科技腾飞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构建高端化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扶持发展核心技术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三是推动跨区域创新合作。积极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相互协同,深化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积极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成渝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建设,建立全方位交流合作机制,精准承接重大科技成果在襄转化。依托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借助综合保税区区位优势,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快“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探索建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合作机制。

四是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组织开展讲述隆中科学家创业创新故事、传播隆中科学家创业创新声音等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继续办好“隆中对”等双创品牌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

原文:多部门解读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谱写襄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编辑:刘澄芮

审核:杜红丽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